专家简介
2009-09-10
周永昌,男,中共党员,江西农业大学教授,从事于畜产食品加工。教学、研究、推广和产品开发40余年,江西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专业创始人、亦是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的创始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曾获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最高突出贡献奖;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骆承庠基金突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参加农业部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部颁标准的审查和审定20多项。先后对我国2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工厂设计、技术改造、技术指导、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培训,主持和筹办全国畜产品食品加工技术培训班12次。主持和筹办全国畜产品加工学术研讨会18次,主持海峡两岸畜产品加工学术研讨会3次,是我国食品加工学科有突出贡献的著名专家教授。
现为江西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食品加工专业主任、动物食品研究所所长;中德联合研究院兼职教授、食品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第一副会长、名誉副会长:中国畜牧协会兔业分会和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技术顾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协会健康养殖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肉类科技大会副主席;中国蛋品科技大会副主席;《中国畜产与食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食品科学》、《中国肉类产业》、《中国肉类简报》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科技兴农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等多家食品加工企业高级技术顾问。
主持国家、省部和市级食品(肉、禽、蛋、奶)科技项目15项,荣获江西省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南昌市政府科技奖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3项,江西省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奖7项。主编、副主编《畜产品加工名词术语标准》、《农畜产品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等十余部教材和科普著作,其中有三部荣获“优秀著作”奖,主审《肉与肉制品工艺学》、《现代畜产品加工学》、《2l世纪畜产品加工学》统编教材等著作。任《猪产品加工新技术》、《牛产品加工新技术》、《禽产品加工新技术》、《羊产品加工新技术》、《兔产品加工新技术》、《特种动物加工新技术》等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罗永康,男,动物食品科学博士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畜水产品原料的功能特性和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利用,畜水产品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8年聘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类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日本水产学会会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理事,乳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一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多次参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奖及农业部和教育部科技奖等项目的评审及国家和农业部相关标准的审定工作。
自十五以来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类课题有20多项;另外承担了相关企业委托的畜禽和水产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20多项。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编《水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副主编《现代乳品工业手册》,发表文章8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SCI收录)。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
周光宏,男,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副校长,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长、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试验室主任、教育部肉品加工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Meat Seinee》副主编、UNECE肉品专业委员会委员、第53届世界肉类科技大会(ICoMST)主席,主要从事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从事肉品质量研究工作多年,同时在动物生产和营养方面亦颇有造诣。
周光宏教授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农业科技跨越计划、“948”项目、“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在肉品质量、肉品分级体系和方法建立、肉品成熟机制、冷却肉全程质量控制、传统肉制品品质形成机制和工艺改造、维生素吸收代谢机制及其与肉品质量关系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与研究生一起发表了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40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国际和国家有关肉品行业标准9项,取得和申请国家专利10项。
孙宝忠,男,博士,副研究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牛肉质量改进与深加工技术等项研究工作。曾先后6次赴意大利、美国、荷兰、奥地利、南非考察学习优质牛肉生产加工技术。主持开展完成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项目“辐照保障中国水饺与无锡排骨安全与质量”研究课题以及国家科技攻关与基础专项“优质牛肉评定分级方法与标准”、“肉牛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皮埃蒙特杂交犊牛的利用研究”、“主要畜禽水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框架与构建研究”等课题中子专题5项以及省部级调研课题3项;主持完成了河北省科技攻关课题子专题“发酵肉制品发酵菌种选育与高校浓缩混合菌株发酵剂制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产业基金项目“牛肉快速成熟嫩剂生产应用”项目以及“南阳黄牛产业化技术应用研究示范”、“优质乳犊牛肉生产加工技术”等横向合作课题4项,主持研究制定“鸡肉质量分级”、“羊肉质量分级”等农业行业标准4项,参与农业科技跨越计划2项,农业行业标准研究制定课题2项。已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2项,省部级鉴定成果2项,优秀论文奖1项,申报国家专利15项,获得授权2项。共计主编参编出版专34部,发表论文与报告90余篇。
格日勒图,男,博士,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教授。从事于肉类科学领域,侧重开展蛋白酶、钙、超高压等对肉品品质影响,以及家畜成长过程中骨骼肌变化。利用组织学、生物化学及物理化学的手段及方法来观察与测定分析畜肉成熟和超高压处理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的特性与结构变化,以及家畜成长过程中肌肉细胞变化等研究。博士毕业后前后参加过日本经济产业省“利用高压处理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及其产业化”的科研项目和主持过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超高d处理对肌肉蛋白质构造和机能的影响”的研究项目。2005年回国后,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乌珠穆沁羊生长过程中肌内结缔组织变化”。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肌肉蛋白质结构和机能的高压控制”和一项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高压处理对肌肉内源性蛋白酶存在位点的影响”。在《Meat Science》、《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0f AnimalScience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sCI)上发表研究论文十几篇,曾获得过内蒙古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
马俪珍,女,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教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合作硕士生导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主持或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天津市科委攻关项目、天津市农委科技合作项目、天津市农委成果转化项目、山西省科委攻关项目、天津市农委科技合作项目8项。2008年‘‘肉羊产品加工与生产配套技术农户产业化示范及推广”项目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5年。一冷却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项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03年,“全羊系列食品的开发”荣获山西省教育厅颁发的200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冷鲜肉(冷却肉)护色技术研究”和“冷鲜肉(冷却肉)保鲜技术研究”,同时荣获漯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主编《羊产品加工新技术》、《肉品科学与技术》,副主编《肉品工业手册》,参编著作5部。近5年发表论文20篇,其中2篇被EI收录,10篇在国内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中国食品学报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篇优秀论文。申报国家专利5项,获得授权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