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误区分析及解决路径
2009-09-10苏家本
[摘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除了来自于社会转型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外,多数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自我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文章针对这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对策: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建立一支专门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 就业误区解决路径
[作者简介]苏家本(1975- ),男,安徽霍邱人,巢湖学院体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88-0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众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一直靠着定向分配,“旱涝保收”的现象禁锢了新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也从过去单一的体育教育与体育管理工作,逐渐转变为以体育教育工作为主辐射多领域、毕业生多行业就业。大学毕业生成为了商品,就业走上了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道路。如何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问题?是每个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时,既要靠平时积累的良好专业能力,还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心理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就业误区
1.就业观念误区。(1)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多选择大中城市作为工作所在地,而不愿埋身乡镇,一般大中城市对体育类专业对口去向的需求相对趋于饱和,新人难以再进入;与此相比,广大乡镇的人才需求量较大,但毕业生却将自身定位过高。对自身的实力不能准确估计,更不能兼顾国家的经济发状况、就业的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和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的客观现实,最终导致高攀不成,低就不愿,落得是两头皆空,白白错失了许多良机。(2)只注重事业单位。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多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就业面过窄。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将体育教育等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很少将企业单位作为第一选择,而选择商业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更低。总而言之,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依赖父母、社会关系、学校帮助,只注重眼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多元就业的意识不强。(3)把就业当择业。择业是过程,不是结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希望一次择业能一步到位,不达到心理目标决不罢休。随着社会的发展,“端铁饭碗,拿铁工资,坐铁交椅”一辈子已不太可能。人们日益面临“择业、就业、失业、再就业”的问题。很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却对目前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一味追求单位、岗位、薪酬的一步到位。
2.就业心理误区。(1)依赖、等待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就业时过分依赖学校、父母、亲戚朋友,“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学生个体参与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面对复杂的形势,常常产生逃避和抵触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错失就业良机,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2)虚荣攀比心理。不考虑爱好、专业、能力等实际情况,习惯与周围或以前的学生比较。看到成绩或能力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找到名声好、收入高的工作,自己找的工作不如他,就心理不平衡,造成心态比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容易造成就业目标定位过高,患得患失,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自卑心理。由于现在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职场的竞争异常激烈。相对专业而言,体育专业毕业生自卑心理更为严重。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认为自己在专业上不如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屡次受到挫折,非常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对就业采取逃避方式。其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人格魅力,充分和恰当运用这些优势,对我们就业是有帮助的。(4)从众心理。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对就业没有主见,喜欢跟着别人去做。热衷考公务员,去大企业、名企业、外企,选择职业往往根据大家的判断,如果联系了一家单位,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较适合自己,也很想去,如果周围舆论说不好,学生也无所适从。他们不能客观分析岗位与自身能力的匹配,虽然花了很多心思,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就业自我管理误区。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个特定的社会转型期,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就业危机,强调自我管理:应该坚定信念,积极进取,不应该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应该讲求诚信,增强社会责任感,不应该有弄虚作假、请客送礼等随波逐流的不良风气;应该不断提高竞争本领,增强心理素质,不应该有逆反心理、自我封闭等心理危机。
二、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走出就业误区的路径
1.提高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体育院校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了解现代社会的用人理念。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学生需求,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育。专业的设置要注重实用性,也要有一定的技术性,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裁判、比赛等机会加强学生和社会的交流。通过实习,体验工作的甜酸苦辣,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缩短走向社会的磨合期。
2.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1)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学校不能只管招生,把学生就业问题留给学生和社会,作为校方不仅要把好“生产关”,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销售关”。学校应将就业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不能等到学生快毕业了再来面对这个问题。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课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一、二年级时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爱专业、刻苦学习的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认真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打好基础,做到“一专”多能,全面提高竞争力。三、四年级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就业心理教育,加强自我管理,同时帮助学生做好求职的各方面准备。(2)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要利用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注重典型引路。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理念,敢于面对市场,先就业后择业,把自己的期望值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鼓励自主创业,鼓励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也可通过对口培养、召开校园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勇敢地推销自己,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的就业心理。
3.建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学校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岗位作为独立的岗位从行政部门剥离出来,形成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优秀人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指导教师要定编定岗,要重视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各类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通过资助就业指导教师学习考察、科研立项、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功底,从而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
[2]张智颖,等.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J].体育学刊,2005,12(6).
[3]王晓东.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
[4]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5]王西军,李春兰.浅谈就业指导工作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