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09-09-10赵惠琳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实训

赵惠琳 陈 诗

[摘要]以工学结合为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统一,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融合,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文章根据高职院校建筑类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将理论教学、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赵惠琳(1958- ),男,浙江杭州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工程和高等教育研究;陈诗(1977- ),男,广东茂名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研究。(广东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3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拓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要结合其人才培养特点,紧密依托行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培养建筑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依托行业企业优势,明确学院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四千万人左右。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过任何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事业市场化的加速,社会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建筑装饰、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也急需建筑技术与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建设部组织进行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建筑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建筑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和建筑智能化这四个专业领域。我们应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依托行业企业优势,搭建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如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省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合作,相互建立了一种稳定的教学、科研、培训关系,共享着其下属的几十个公司、设计院、科研院等资源。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安排、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聘用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条件。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化双证书制度,把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强化校内实习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结合。

二、加强专业建设,发挥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示范作用

为了深化改革,满足建筑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重点专业建设为主线,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作用。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立足学院实际,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建筑类专业为主线,以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室内装饰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综合配套的专业群,着力做到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带动其他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

三、加强教学管理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高职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1.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适应高职课程体系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等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树立多元化的教学课程改革观念,采取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把教学任务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结合在一起,采取富有高职建筑类专业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深度互动,使课堂教学符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创新教学手段,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训结合起来,强化模拟实训与仿真实训,彻底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鼓励教师从固定的课堂或教学主体转移到变化的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教学项目中来,做到教学与实训一体,传统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

针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要打破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的、客观的、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评价的重点内容放在“有效教学”上,即考查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从单一注重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转移到注重综合的、多元的目标评价标准上来,从学生自身发展与职业要求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同时还要吸纳行业、企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多元化。强化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形成动态的反馈与保障机制。

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持。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凸显技能培养,把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有机整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最大限度地强化建筑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的衔接,要派出专门人员深入到各个建筑用人单位中去做深度调研,与行业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真实的想法,明确建筑企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把企业需求与教学培养目标相结合,把企业用工标准与教学培养标准结合起来,制定和整合相应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使所设置的专业与企业需求更紧密对接,从2007年开始实行“2+1”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增加见习、实习、实训学时数,突出技能培养教学。学生在学期间先用两年的时间实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再用一年时间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能成为“下得去、用得上、上手快、干得好、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3.实行弹性教学管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构建弹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要求。推进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课程进修、高水平的技能竞赛,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更多的自主创业条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同时,在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实训科目和内容,学校组织企业参与进行顶岗实习答辩,获得相应学分。

四、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构建具有建筑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2+1”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第三学年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前两年的学习安排中实习实训内容紧贴第三年顶岗实习的需求。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学院布置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结合学生所在岗位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答辩。

为了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保证实习质量,学院与各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实行“双任务、双导师”制度,学院在企业里聘请一批实习指导“师傅”,同时派出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与企业的兼职、兼课教师一道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和考核,及时确定和调整学生工作任务。同时将收集到的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等信息及时反馈到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便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这种合作方式加强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为了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配套出台对学生、教师的管理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学生、教师顶岗实习手册,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责任和监督要求,要求指导教师定期回学院汇报工作;强化兼职、兼课教师的职能要求,实现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评定一部分是以学院为主体的实习报告评价成绩;另一部分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学生工作进行评价的成绩。顶岗实习结束后,根据校企双方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企业、学校为学生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从而较好地实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双证书制,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的功能,开拓社会渠道,引入适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要求的资格证培训和考试。把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及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同时拿到毕业证和资格证,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提高了社会就业竞争力。

2.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设备配置上要达到先进水平,与企业现有先进设备一致,在设备数量上要满足实际“需求”。同时要重点引进模拟实训与仿真实训项目,充分发挥仿真实训功能,使学生在学校实训室就能了解和掌握复杂的系统或工程配套设备等操作。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在校内投资建设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实训室、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训室、电力电子应用实训室、SMT加工工艺实训室、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建筑工程检测实训室等三十多个实验、实训室。学院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先后和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几十个建筑行业和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共享实验、实习设备,充分满足了现有各专业的教学需要。

3.重视毕业生的社会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评价,加强毕业五年内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重点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专业对口率、二次就业率、起始年薪和3~5年后的年薪状况、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空间、毕业生期望值与满意度的吻合度等。将调查分析结果作为教学改革的参考,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

六、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产学合作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现的关键。要逐步使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实行专兼职结合、开放式的教师选聘方式,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流动管理理念,建立一个稳定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聘请了建筑行业、企业中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资深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兼课教师,建立了学院兼职、兼课教师资源库。在聘请兼职、兼课教师的同时,还应重视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制订一个中长期培养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岗培训,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积累企业工作经验。要经常邀请客座教授、企业专家到学院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校企双方人才的紧密合作与交流,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行业资讯以及最新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信息资料,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知识积累,既加强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又强化了校企合作与技术服务的结合,达到校企双赢。

七、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构筑学生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这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不断创新学生素质教育的手段,把专业素质和学风建设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构筑学生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八、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学结合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积极配合,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学院办学与建筑行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使校企合作具有自我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进一步体现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找准方向定好位。将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贯穿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去,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内涵,找准专业建设的发展定位,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发展。根据建筑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重点抓好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3.建立和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习管理和就业观念教育。必须建立和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好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学生择业、就业观的教育和顶岗实习指导,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同时,学院也要与企业配合,尽量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遇到的困难。

4.建立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建立学生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把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教育体系。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和竞赛,提升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郭长辉,等.从建筑市场技术人才需求的状况看高职建筑类专业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10).

[3]郑晓峰,等.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10).

[4]李敏,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