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习的第二老师
2009-09-09唐海波
唐海波
智慧的源泉始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引路人,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地精心构思,用心打造,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命的科学本来就充满了奥秘与好奇,如何将浓厚的兴趣带到学生的生物学习中呢?
一、第一节生物课中产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课必须努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生物的愿望。
1生物教师的作用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外在形象、人格魅力及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敏感与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的兴趣。
2展望美好的科学前景
第一节课要想使学生喜欢生物这门课,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它学这门课有什么用。比如,给学生介绍什么是转基因食物、克隆、生态农业、试管婴儿等。克隆技术繁殖出多莉,为克隆解决人类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难题带来福音。基因工程的出现,为水稻能自主固氮奠定了理论基础。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二、每一节生物课中保持兴趣
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在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都需要注意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从参加每一节生物课中不断形成、巩固和加强的。
1创设情境,以味激趣
无论是短小精悍、风趣幽默的故事情境,还是有关生物学的文学片段穿插,其浓郁的故事味、文学味都会让学生情趣振奋,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基因突变时,笔者讲了广岛遭原子弹轰炸后幸存者的奇怪模样;在上人类遗传病时,讲了大西洋孤岛上月亮民族的故事;讲杂交育种时,讲了袁隆平和“野败”的故事……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制造感动,以情激趣
如果教师利用精神资源去创造“感动”的细节,让学生在感动中震撼和启迪而产生兴趣,其效果是任何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比如,笔者在上生态环境的保护时,讲了一篇报道:我国江苏盐城是丹顶鹤越冬场所,每冬有来自我国东北以及西伯利亚的丹顶鹤近千只(全世界不足2000只)来此栖息。近年来丹顶鹤的数量明显减少。有一天,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当鹤群飞抵盐城上空时,竟有不少丹顶鹤突然从天上掉了下来。解剖后发现,美丽的丹顶鹤的肠胃里竟然没有一粒食物——它们是被饿死的!原来,这些远途跋涉的鹤要在山东沿海的湿地停下来补充食物。可如今,湿地大多被改为农田或被征用。可怜的丹顶鹤再也无法在此地觅食,可仍然坚定地飞向目的地,直到耗尽生命的最后一滴能量!讲到这,师生都满含热泪,耳边似乎响起那首哀惋的歌:“有一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飞过……”还用更多的语言吗?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已植根学生心底,学生也想更多地学习生物了。
3精神散步,以趣激趣
大量知识的反复机械的记忆容易带来身心的疲劳,所以,当我们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创设成形象的材料来记忆,就让学生感到生动、形象、有趣而乐学乐记。这就是“精神散步法”。比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叶绿体色素的层析带位置和颜色,可以指导学生完成这样一幅图画:古人在举头望那橙黄色的月亮,身边是披满黄叶的一棵树,树下圆圆的井里,竟荡漾着蓝绿色的井水,一个黄绿色的带把的老葫芦做的瓢,安静地浮在水面。学生一下子就有了诗情画意,兴致盎然。稍加点拨,他们就容易而且能长久地记住这画面所表达的知识了。此外还可以时时鼓励学生编顺口溜等记住所学知识,比如微量元素“铁(Fe)猛(Mn)碰(B)新(zn)木(Mo)桶(cu)”。生物本能举例:密(蜜蜂采蜜)码(蚂蚁做巢)知(蜘蛛织网)道(鸟类迁徙)不(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等。这些精神的散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内容记在脑海中。
4探究体验,以乐激趣
实践探究有了发现,发现让人惊喜,发现的喜悦无疑会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最近听了一堂“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的课。在这堂课上,教师让学生在模拟完杂合子自交实验后,自己设计模拟测交实验。学生们兴致很高,很快地摆好实验用具——两筒小球并开始实验,当实验的同学在代表隐性纯合子的筒里摸了三次以后,就笑了:原来无论怎么摸就只有黄色的球啊!于是他就只摸一个筒里的球来进行统计。于是出现了后来在讨论怎样设置实验用的两小筒球时,他提出了可不可以不设置代表隐性纯合子的一组,直接用一组来做一样能得到实验结果的看法。这虽与教学设计不甚一致,但探究中有价值的东西值得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也更高。
5前沿手段。再增兴趣
如果有条件,生物课上充分、恰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生物及生命的动态规律将形象地得以诠释,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
课堂是学生智慧的田野,快乐的殿堂,教师们夹着讲义匆匆步入教室时,是否为学生准备了点兴趣的催化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