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体验美学

2009-09-09周来祥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学主体艺术

周来祥

今年是王朝闻同志百年诞辰,提到朝闻同志,就让我想起60年代初,为大学生编美学教材的事。当时朝闻同志是主编,我从山东大学来京参加编写,共同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特别是他的学术民主作风,支持和鼓励我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更使我永生难忘。当然,纪念一个学者的最好方法,是研究和发扬他的思想,因此,我想以这篇文章作为大庆的一点献礼,并作为永恒的怀念。

王朝闻的美学思想,有他自己独特的形态。他不像哲学家那样,从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来审视和铸造美学问题,形成为一种概念、范畴体系的理论形态。

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雕塑家,一位富于审美敏感力的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他所谈的大多是自己的创作经验,是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简评在《王朝闻传》中就说:“王朝闻平时很注意总结自身的审美经验”。但他又超越了一般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经验,超越了一般艺术批评家对个案研究的具体评断。王朝闻的美学理论,最鲜明特点不但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还在于他不局限于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他基于审美经验又超越审美经验,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审美经验中,提炼、升华出美学理论,是王朝闻美学的根本特征。所以他的理论既不同于艺术家个人经验谈,又不局于批评家的个案研究,而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在这一点上,他是独步当代美坛,无人可比的。

从创作经验、审美经验到体验美学的建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王朝闻勤奋一生,把吃饭、休息的时间压得最短最少,把挤出来的点滴时间都用在爬格子上。他一生撰写的论著近30部,可谓著作等身:1950年的《新艺术创作论》、1952年的《艺术论集》、1954年的《面向生活》和1956年的《论艺术的技巧》,大都谈艺术性与思想性问题;从1959年的《一以当十》、1963年的《喜闻乐见》、1978年的《欣赏、创造与认识》开始,侧重从欣赏者的角度,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思考问题;1979年的《创作、欣赏与知识》、1981年的《开心钥匙》、1983年的《不到顶点》和《再再探索》、1984年的《了然于心》、1986年的《审美敏感》、1987年的《似曾相识》、1991年的《会见自己》、1994年的《东方既白》、1998年的《一身二任》和《趣与悟谐》及《神与物游》等,不是直接论述审美体验问题,就是从接受者角度探索艺术特质问题;1984年的《审美谈》、1985年的《审美形态》和1992年的《雕塑雕塑》是更带总结性、概括性、系统性的著作。这个系统性的体验美学,一方面是从丰富的审美经验中升华出来的,一方面又成为他继续研究个案的总体指导思想。他的体验美学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形成着、发展着。

王朝闻的体验美学以审美关系为理论基础,不管是研究审美体验还是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不管是剖析具体的曲艺欣赏还是概括研究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不管是宏观的思考还是细微的个案研究,他都首先把它放在审美关系中来思考。审美关系是他的理论基点,也是他审视问题的思维框架。那么,王朝闻理解的审美关系是什么呢?综观他的论著,似乎可以概括为六个要点:

(一)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既不同于认识关系,也不同于实践关系,它是一种感性的情感关系。它不是具体物质的,也不是概念抽象的。他在《审美心态》后记《审美关系再谈》中说:审美关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带有情感特征的关系,它们(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创作中,产生审美的快感。”

(二)在这种主客体关系中,审美对象是客观的存在,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审美感受来源于审美对象,是审美对象的反映。

(三)但王朝闻认为:反映论并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重要性,是王朝闻体验美学的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说,王朝闻之所以如此强调审美关系,其目的、落脚点,主要在于突出关系中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据简评同志回忆: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朝闻就“曾经打算写一部美学专著叫做《论观众》,却因为不断的政治运动而辍笔”。在王朝闻看来,虽然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客观对象(这同现代接受美学不同,按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未被审美主体感受以前,是未完成的“文本”,还不是一个审美对象),但“以点代面”、“一以当十”的艺术,又在艺术品中为审美者留下了“潜在的”巨大的想象空间,需要审美主体的想象与创造,来发现和弥补这个“空白”,因而王朝闻认为审美体验是艺术审美者与艺术创造者“合作”的产物。

(四)但是这种“合作”,并不是主客体各占二分之一,王朝闻认为审美是审美主体的“再创造”。一个“再”字标明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限定性,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没有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想象、感悟的参与,没有审美主体的个性创造,就没有真正的审美体验。但这种创造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遐想,并不是主观任意的臆想,而是被审美对象所制约的。艺术作品形象的潜在性与逻辑性,既调动着审美主体的想像力,又限定着这种想像力(这与现代接受美学也不同,他不承认这种限定性),想像力只是在艺术品“暗示”的范围内,在其“潜在”内容的规定中,发挥主动作用。艺术品是艺术家独特创造的客观作品,而审美者只是这个独特创造的“再创造”,它不能脱离艺术品而任意创造。王朝闻曾说:“如果把我认为艺术欣赏与作者的‘合作一词,理解为已经作出来的雕塑作品算不上完成品”,“那是有意无意曲解了‘合作一词的本意”。他明确地说:“雕塑是一种固定了的物质性的客观存在,他不可能因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成为变色龙。”

(五)因而王朝闻认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所谓“相互依赖”,就是没有审美对象,就没有审美感受;而没有审美主体,也形不成审美体验。而所谓“相互影响”,就是审美对象调动着和限定着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又丰富着再造着艺术作品的形象内涵,二者互动又互补。

(六)这样审美感受就既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因为审美主体的创造,必然带有个性、特殊性;又因审美是“再创造”,是艺术品的再造,所以审美又是共性的,又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王朝闻认为“对于不同的欣赏者来说,艺术作品的感人程度不同,所以从一方面看是感受的共性,从另一方面看是感受的个性。这不只表明个性与共性有相对性,而且说明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因此,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个论述,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既唯物又辩证的。他的理论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是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以此用来评价他这个基本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框架,也是很准

确的。可以说强调用辩证法研究美学是王朝闻的一大特色,他之所以提出审美关系,也正是基于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不但使他由审美体验上升到美学理论高度,还使他接触到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性思维,他曾说:“我感激他(指毛泽东同志)的军事哲学指导了我的美学研究,我觉得他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等,可以而且应该当成美学、艺术学的方法论来读。”他进一步解释说:“毛泽东同志把战争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战争,第二层次是革命战争,第三层次是中国革命战争。”“同样我们对艺术做美学研究,也不能不分层次。我们要正确看待事物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然就谈不上对一门类艺术本质的掌握。”这里就涉及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问题,(“革命战争”比一般的抽象“战争”具体,“中国革命战争”比“革命战争”更具体)只是这一思维没有能飞翔起来。

说到王朝闻的体验美学,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方现代的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二者在时间上大体相同,王朝闻的体验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西方接受美学的开创者德国的姚斯,也是于1967年在康次坦斯的就职演说——《文学史对文艺理念的挑战》开始的。而在形态上也有些相似,都以强调接受主体的作用为特征。但深入考察起来,二者却有极大的不同。

首先在大的文化语境上,就有显著的差异。西方自近代笛卡尔的二元论以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不但笼照着哲学,而且影响着一切文化范式和文艺类型,和哲学、文化紧密相连的美学更是鲜明的体现着这一特点。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西方传统的美学以艺术和艺术本身作为本体,它发展的极端形态,就是艺术的自足论、独立论,它把艺术与艺术创作者、和时代生活及审美接受者割裂对立起来。而从姚斯开始,就把接受主体突显出来。最初姚斯形式上是从作品历史意义不同演变的角度提出这一问题,而这一演变正是由于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产生的,关键在于接受主体的不同。到伊瑟尔的《接受理论》,便明确地以接受主体为出发点和核心问题了。应该说,姚斯和伊瑟尔的理论,对接受、阅读的具体研究,有不少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创见,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等。同时姚斯、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并不是像我们的美学那样,是美学理论一部分(阅读接受部分),而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理论体系,虽然并不是严整的体系。接受美学本身就是对艺术独立自足论美学的否定和替代,它标志着西方美学由客体的艺术本体论转向接受主体的本体论。

接受美学对艺术本体论的挑战,起初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学理上也是有建树的。但当他们把主体的创造性提到不应有的极端时,就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当他们提出接受主体是独立的、决定性的时候,接受美学的弊端就充分显示出来了。接受主体是作品意义的阐释者,创造者,这种论断必然导致:(一)艺术品的客观性、制约性被彻底否定了,“接受”完全是阅读主体的创造,基本上与作品的内在意蕴无关。这样一来,“接受美学”论者自己就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悖论之中——既然接受主体与客观艺术品的内容无关,又何以称之为“接受”?退一步说,艺术作品终究是一个艺术家创造的客观存在,那艺术感受与体验能与作品无关吗?(二)既然作品意义是接受主体的主观阐释和创造,这样每个接受主体都必然有不同的独特的创造,接受就失去了普遍性,各接受主体之间也就失去了共同对话交流的可能。(三)接受美学的兴起,与西方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有很大关系。姚斯曾写过《文学接受与阐释学》的文章,而伊瑟尔更是明确以现象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西方的阐释学是在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大潮中,在否定认识哲学之后提出的。阐释学所强调的就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与评价,而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意义的主观理解和诠释。从这一根本点说,接受美学就是阐释学在美学中的延展和演绎。(四)既然接受是主观的阐释,那么,接受就必然是对客观作品的“误读”,“误读”就是必然的、正常的,甚至是合理的了。当然,不是否定个别的、部分的误读,但全部的误读就走得太远了。

王朝闻的体验美学比起接受美学的某些理论来,也许显得并不复杂。同时,二者虽然同处一个时代,但由于当年东西方的隔绝,王朝闻也没有看到过姚斯、伊瑟尔的大著,彼此没有直接的影响。王朝闻的美学在这个意义上,是关起门来的自我创造。而这个创造的理论框架大体上是辩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在这里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三位一体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而西方的接受美学一方面有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一方面又陷入在二元对立的尴尬之中。

王朝闻的体验美学,不同于西方现代的接受美学,但并不是说王朝闻就拒绝西方的文化和美学。他在不少文章中反复表示,一定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对现代、后现代美学和艺术,他也主张可以发展,但不能作为我们艺术和美学的“主流”。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如对莱辛的《诗与画的界限》,他既有分析,有争辩,也有吸收,有发展。但他认为西方的艺术和美学只是必要的借鉴,却不能当作我们自己文化的根。他在《民族性与民族化》一文中,很有见地地区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性是指民族文艺自身的性质和形态特征”,“民族化是指把外来艺术化为本民族的东西”,只有在民族文艺的性质与传统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把外来的艺术民族化,离开这个根,离开这个基础,何以能把外来艺术民族化。我们有些同志不重视这一点,盲目引进,甚至吹捧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文化与美学,以其作为我们文化和美学的发展方向,以其作为世界文化和美学先进性的标的,甚至以其作为判断我们文化和美学前沿性和国际化的尺度,却是大可怀疑的,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它离开了艺术和美学发展的根本规律。

针对“有的人把中国几千年的美术传统贬斥为应当扔弃的垃圾”的倾向,王朝闻明确提出“无古不成今”的观点。他自豪地说:“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都是中国的大地和文化哺育起来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珍品之一的中国画,使它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出独特的异彩,以培养我们的子孙后代独立于世界上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指出:“否定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否定在国际画坛上独树一帜的中国画的民族特征,而无批判无选择地用西方现代派的标准来改造中国画,使中国画丧失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特征。我以为这不是中国画的创新而是一种袭旧。”中国画如此,中国的文化、艺术、美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些人把西方现代的文化、艺术和美学移植过来,直接作为我们当代最前沿的美学,并以此作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美学前进的方向,是大可讨论的,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王朝闻是一位重思想更重践行的人。既继承传统又在实践中发展传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因而,我们把王朝闻的体

验美学称之为中国化的体验美学。这种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一种素朴的辩证美学,是一种在整体的联系中审视问题的美学,不难看出,王朝闻的在审美关系中研究问题的美学特点,正是弘扬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二)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是一种在主体与客体、模仿再现与抒情表现素朴融合中,更侧重主体、更侧重表现、更侧重情感体验的美学,王朝闻的体验美学,与这一美学传统何其相似!(三)中国传统美学很大的一部分,是诗人墨客自己从事艺术创造的经验之谈,是自己长期诵诗读画的感悟之言,大量的诗话、词话、画论、书论、曲品、剧品,大都是这种创造经验和欣赏体验的结晶和升华。王朝闻的近30本论著,不正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吗?不要忽视审美经验,它是所有玄思的基础,是一切深刻理论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四)从欣赏接受的角度研究艺术和美学问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作家、作品、读者(受众)的研究,在西方似乎走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美学集中于作家与艺术本身,如西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现代美学则集中于客观作品研究,如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现象学茵伽登的《作品》;而与阐释学相联系的接受美学,则把接受主体提到中心地位。与这种对立割裂的西方美学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则是把作家、作品和读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素朴的结合中,又突出了主体接受的维度。远如孑L子的“兴、观、群、怨”说,就是从诗歌接受的角度阐释诗歌的特点和功能的。钟嵘在《诗品》中提出的“滋味”说,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韵味”说,严羽《诗品》的“兴趣”说,也大都是从受众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的,欣赏者、读者、接受者占着重要地位。王朝闻的体验美学与这一传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他有些观点,直接是从中国传统美学活化而来的,如在《雕塑雕塑》中,他就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和禅宗美学。(五)王朝闻体验美学的中国特色,不但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承继与弘扬上,更重要的是他所探讨的问题,他的所有论著,一千多万文字,大都是针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艺术创作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发言的,正是在这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西方的经验,承传和创新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的精神,从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把王朝闻的美学称之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体验美学。

①②⑤参见《王朝闻传》第275、263、30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雕塑雕塑》第8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参见《王朝闻评传》第264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⑥⑦《简评(王朝闻传)》第257、299页,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美学主体艺术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印花派对
何谓“主体间性”
纸的艺术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