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琬先生其人其画

2009-09-08

新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牡丹中国画创作

乙 白

8月1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司琬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开展。个人画展与共和国国庆之间是怎样一种关联?那数百幅精美画作自可作答,尤其是那些富丽明艳的牡丹,华美而质感独特,彰示出满墙的欣欣向荣,朗朗乾坤。难怪会有这么多观众慕名而来,来自全国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的领导和老干部也前来参观祝贺。

无论是看画,还是看人,都看不出画家司琬今年已经72岁了。

司琬先生出生于江苏丰县的一个书香世家,这从他的名字就看得出来,琬圭为古代帝王、诸侯用的一种玉器,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蕴含着希望他苦读励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意。而生于烽火连天的1938年的司琬,又注定不会在清幽的书香中成长,父亲加入了革命队伍,可以说司琬是随着父母,在游击环境中长大的。

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父母身边接受早期教育。由于父亲司寿柏工书法,长魏碑,司琬耳濡目染,自幼随父先习书法,渐以习画,在颠沛的战争环境中坚持读书学习。全国解放后,还是中学生的司琬已经是校中才俊,不断展露出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潜质。一直到大学读中文系,司琬尽管没有选择把绘画作为专业,但对中国画的钟爱日浓,从临摹赵佶、唐寅,到研习宋徽宗、董其昌、赵梦、吴昌硕以及齐白石、于非茵的画,在工作后也是日日苦练不辍,渐渐地,他的水墨画创作愈发得心应手,渐入佳境,在当地名声鹊起。上世纪70年代,司琬由画家肖龙士引见,有幸得到大师李苦禅的指点和鼓励。适逢改革开放,大地回春,司琬决定辞去在文化单位的工作,专心绘画,做自己喜爱的事。不为凡俗所累。从此更加沉浸画案,寄情山水,在创作同时,遍踏中国名山,也受邀到世界各地交流。

无论生活还是艺术,司琬都走得一帆风顺,一路坦途。他学有专攻,又有和睦家庭,有条件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能比这更让人陶然愉悦、心满意足的吗?也许正是这种“春风得意花千里(司琬画配诗中语)”的美好人生和他淡泊超然的知足心态,他笔下的山水总是从容有度,千般豪情,万般气象;笔下花草更是叶茂根深,繁盛润朗,明艳动人,最宜表现花团锦簇的盛世景象。

其实司琬的创作理念很简单,一是中国画创作贵在边画边“悟”,只作不悟,作品没有灵气;二是中国画创作不是单纯技巧的事,必须有扎实的国学修养做基础,画匠是画不出诗的境界的。

多年来,他深谙“古人无法而有大家,古人无法而立法,今人守法而难成大家”的道理,在创作中逐渐形成和构建自己的风格。他笔下那些千姿百态的牡丹最能表现其画风的个性,“笔中有骨,骨中见细”,是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独创,特别是花瓣,极为立体丰满,细腻而雍容,华贵而不失柔媚,无论红、黄、蓝、黑皆惊艳,亦真亦幻,呼之欲出。难怪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盛赞他画的牡丹是:“赋色艳丽,神采飞扬,览之有芳菲兮袭人之感。”

和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他也难以免俗,头上顶着一堆“会长”、“主席”的头衔。但是对72岁的司琬来说,创作才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他每天仍然“日出而作”,创作不止。有时他还受聘到一些大学讲课,培养后学。近来他正越来越多地思考和策划,怎样在中国画的教育和光大方面多出些力、做些事。

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对此,他解释说,这是长期坚持不浮躁,不动气,天天集中精力绘画,专注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使然。这是由里而外的养生,身心均能受益。从这个角度看,不少人退休后学些书画,的确会受益无穷。

(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牡丹中国画创作
中国画
“三不够”牡丹节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牡丹的整形修剪
“牡丹”情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