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2009-09-08蒋艳珍
摘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枯燥、沉闷的数学充满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们在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中成长。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创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充满活力;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一理念,是叶澜教授在1997年最先提出的,她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阐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包含的多重丰富涵义。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确实活跃了许多,特别是公开课,绽开了无数朵新理念之花。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老师仍然是为了应付学校及上级部门的考试,课堂依然沉闷而缺少活力,学生的心理负担并没有减轻。我们的学生多么需要一个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的课堂。我们希望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中成长。在目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对学生学习数学是相当不利的。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枯燥、沉闷的数学充满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创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呢?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引向生活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传统数学对于学生来说,“计算”代替了它的涵义,没有真正体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而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创设出蕴涵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在讲《合并同类项》时,课堂引入是通过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分类问题:如果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再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充满情景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营造和创设有效的情境,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能力。另外,学生对故事也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强化自主探究,孕育课堂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探究”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例如:我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在家里打扫卫生时,不慎打破了一块圆形的镜子,只拣到一块残片(出示示意图),我想重新配制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同学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首先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学生认识、思维的变化也是具有活力的生命活动,它是学生交流表达的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眼看、口读、手动、脑想,在数学活动实践中感悟、理解。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就谈不上积累创新。只有学生自主、自悟、自得的学习,才能开动大脑这部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起来,为课堂孕育生命的活力。
三、选择最佳时机合作交流,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 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互动, 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
比如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学认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互说想法,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已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偷快,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总之,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只要我们能创建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能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发展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由于其学科的原因,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趣味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
参考书目
1.《教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3.方元山.《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4.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5.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蒋艳珍,河北省昌黎县周庆恩中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