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009-09-08孙玉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举措。校园文化中凝聚着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校园文化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崭新的创造,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亦即“硬文化”与“软文化”两大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建筑格局、绿化美化、校园文化设施等有形的方面。精神文化又可以分为制度文化和狭义的精神文化两方面:制度文化主要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则涵义广泛,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校训校歌、校史沿革、师生的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心理素质以及行为方式等,其核心则是学校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营造的特殊育人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广大学生思想、心理和情操的健康发展,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到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
那么,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注意改善和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校园布局、建筑设施、园林绿化等有形的方面营造一种既有庄重、严谨、创造的学术追求,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幽静高雅的校园氛围,实现严谨和朝气、有序和活力的统一。近代教学论体系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学校的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教室清洁明亮,饰以地图、图表和伟人照片,并有可供游戏、散步的空地,可供观赏的花园,使学生来到学校就感到快乐。”学校要通过开展校史展览、杰出校友介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板报、校内网站等媒介形式,营造一个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更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更根本、更持久的地位。
第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就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看成是“最根本的”东西,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他说:“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加自觉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中心的价值观教育,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培养广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师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自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提出的“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要求,创建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中国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和培育了大量珍贵的精神成果,学校应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这种民族文化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粹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先进的积极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不分先后”的爱国主义情操。2.要培养学生以“仁”为核心的人文情怀,自觉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的协调。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和”的优秀传统,引导学生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身心和谐等先进思想理念。4.注重对广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既要积极奋斗、独立自强,又要宽容厚道、谦逊待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广大学生思想、心理、感情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先进价值观念和高尚情操,提高其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作者简介
孙玉华(1975—),女,河北行唐县人,河北省石家庄实验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