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困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2009-09-08翟廷华
翟廷华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旨在通过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以便以后提出相应建议,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最终达到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对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别座谈(抽样调查),了解学困生的不同心理状况。
1.问卷调查
2004、2005年9月,分别对本校当年初一、高一学困生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困生数学学习志向、兴趣、状态等各方面内容。共发调查问卷180份,收回175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率90%。
2.座谈会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数学学困生心理障碍及其形成原因,整个调查中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每次座谈会人数在10人左右,其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数学学困生在现实中的志向水平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有一个远大理想吗?”这个问题的回答,92%的学困生回答有,8%的学困生回答没有。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我们得到的结果却与之相差很远。“对于上高中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回答,34%的人是因为家长的要求,56%的人是为了毕业证,只有10%的人是为了考取大学。
2、学习数学的动机
首先,在被调查者中有7%的学困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93%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不是这样。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有67%的学困生对数学根本没有兴趣,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23%的学困生虽然对数学感兴趣,但在数学上花费许多时间,而数学成绩不见提高;还有10%的学困生对数学曾经有兴趣,但上了初中或高中以后,慢慢的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所以,目前的数学学困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数学毫无兴趣,约占77%;一种是对数学感兴趣,但数学成绩比较差,约占23%。其次,在调查者中有83%的人觉得学习并不是为了达到老师或父母的要求,其余的学困生则认为学习是为了达到老师或父母的要求。
3、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状态
如表一所示,数学学困生能自己主动学习的有32%,能坚持做到数学课前预习的有6%,坚持完成数学作业的有19%,懒惰在学困生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数学学困生中有67%的人不能完成作业,58%的人对数学课从不进行课前预习。
其次在被调查的数学学困生中有10%的人上数学课时,注意力比较集中;85%的人不集中,容易走神。可见,有相当多的学困生(约85%—90%)上课不能注意听讲,久而久之,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差。究其原因,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数学课上接受新知识比较吃力,在问卷中有64%的数学学困生认为数学老师讲课时没有顾及到他的情况。23%的数学学困生认为顾及到了他的情况。所以,有半数以上的数学学困生在听数学课时很吃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是阻碍学困生成绩提高的一道障碍。
再次数学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压抑、自卑,甚至出现逆反现象。在调查中发现(表二),有62%的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厌烦和逃避情绪,54%的数学学困生感到学习很没意思,心情很压抑,42%的数学学困生怕同学讥笑老师批评而不敢提问题,23%的数学学困生认为自己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
在与数学学困生座谈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数学学困生临近考试决心要努力复习,期末考试打一个翻身仗,就在学校刻苦学习了一整天,晚上回家之后感觉到了疲劳,回想自己一天总算没有虚度,所以决定小小的放松一下,先看一集电视剧再温习功课,但是这个学生心里总是不踏实,总是感觉周围有四只眼睛盯着自己,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安,终于下定决心不看电视要回到自己房间温书,就在他快要进房门的刹那,身后传来了母亲的声音:“快考试了,你要好好复习。”瞬间,已经快要达到顶点的学习热情突然被浇灭,这个学生噘着嘴小声嘟囔着“就冲你这句话,今天我不学习了。”据统计类似的情况在很多数学学困生身上发生过。可以看出,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中还存在着自卑、压抑及逆反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在学困生身上发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归结为以下几点:
1、志向水平低。
2、对数学不感兴趣。
3、懒惰。
4、注意力不集中。
5、自卑、压抑、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通过长时间观察,我们还发现在数学学困生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现象:
例如,数学学困生甲经常向数学老师提出一些难题、偏题、怪题,看似数学水平很高,可测验结果却大相径庭,数学成绩少的可怜。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原来他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不过关,而自我感觉却是数学高手。
四、纠正数学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数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们拟定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2、发现闪光点,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一帮一活动,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4、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