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酿出“语文味”

2009-09-08莫义英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文味交融语文课

莫义英

唐柳燕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充满人文味和语文味,始终孕育着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双基”落实和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是她对“语文”这一学科概念的深切体会,是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注解。“双基”落实,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感交融”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演绎。理念的引领是重要的,而能把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则更为关键。“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然而真正能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那就得下一番工夫了。在理论上,唐老师对语文课堂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行动上,她积极探索语文课堂的真谛,用心酿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怎样做到“双基”落实?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脱离了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就不姓“语”了,唐老师在“双基”教学上做得非常到位。她的语文课,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新的发现与思考,基础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落脚点和训练点。她说:“这些在课前都要做到心知肚明,课堂上才能脚踏实地,课后才不会心虚后悔。”她在执教《夕阳美》一课时,字词教学和朗读训练的巧妙结合突现了教学目标的亮点。如文中的“蓝、涨、壮”三个生字,由于笔画多,形体繁,学生不易记住,为此,她设计了“编故事”“交流记字法”等生动有趣的识记法。首先让学生从字理学上感知三个生字的本义,再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记住字形的特点,并通过组词、扩词、造句等方法,深化和拓展生字的使用。在落实“双基”宗旨的引领下,唐老师把生字教学演绎得生动、鲜活,扎实有效。

在词语教学中,有些老师只把它当成一个“点缀”或“过渡”,但唐老师却一点都不含糊。词语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唐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在教“连绵起伏…‘壮丽”这样的词语时,她采用了“在情境中学习,在语境中理解”的教法,并配以动画、手势、教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生活经历,充分感受和理解“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句话中几个词语的作用,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生动,词语教学完成得准确、到位而富于诗意。在语文课堂上,唐老师把朗读训练演绎得精彩而有效。“带着问题读进去,悟出情感读出来。”这是唐老师教给学生的读书法则。在这一法则的引领下,读,不是简单的“上”个活动,而是一个心、脑、口合一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思维、语言表达不断提升的过程。例如她在执教《夕阳美》一课时,把朗读分为“四步曲”:初读→带着动作、表情读→教师引读→看图配音读(背诵)。在此过程中,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推进,读的要求也层层递进。语文课应该是互动生成、是情感交融的,是富于“人文性”的。听过唐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感受:课堂上,老师亲和、学生活跃、师生互动、情感交融。在她执教的《将相和》一课中,她以“个性化阅读”为主旨,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与角色换位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对蔺相如、廉颇的人物个性上各抒己见。在学生热烈的发言中,唐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在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方面发挥合理想象,给课文“补白”,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孕育出了人的智慧与才华,而且酝酿出一种人文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个性得到张扬,语言文字得到砥砺与升华。在《木兰从军》一课中,唐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在体验花木兰说服家人去参军的环节中,她与学生共同表演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如何“说服”家人。学生把人物演得生动、感人,“说服”的话也说得有条有理。在这里,“情趣”与“语言训练”完美结合,“体验”与“真情流露”操作得恰到好处。唐柳燕是一个执着而有智慧的语文教师,相信她在语文教学中会有更多新的发现与思考,新的体会与感悟,在追求语文教学“圣境”的道路上绽放出新的光彩,我们期待着!

(作者系柳州市驾鹤路小学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味交融语文课
真美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