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2009-09-08陈茜
陈 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则从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面对这种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一、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在新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趣味性较强,且文字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适当指导学生粗读、精读、跳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教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激发其求知欲。
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至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对有争议的、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教学《跳水》一课,当读到船长逼儿子跳水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跳水就一定能保证孩子脱险吗?孩子会不会被淹死?”“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呢?”教师顺势激活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情况想出许多办法,最后达成共识:船长的决定是救孩子的最佳方法。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质疑”的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形成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做,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能唤起学生认知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思维。
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对于比较简单或易于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或同学问相互讨论解决,也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讲解。对于难以理解的难点、热点或学生没有涉及的重点问题,教师要作重点讲解,并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二年级《曹冲称象》一文,讲到“有一个人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句时,我问道:“我认为这个方法行,可曹操为什么直摇头?”教室静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议论:“那样子的话大象不就死了吗?”接着又有学生说:“曹操之前没说过不能让大象死呀!”这下,没人出声了。我就让他们回头再读第一自然段,特别让他们注意“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一句。一下子,教室又热闹起来了,学生们纷纷喊了起来:“大象要是死了,就不是件高兴的事了。”在教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被解决了。学生成为了文章的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了。通过这样寓教于乐的方法,学生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四、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传统教学的作业一般是教师把现成的题目交给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如果与老师的要求相符合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作业的内容及形式让学生去决定,甚至把交作业的时间也让他们来把握,学生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学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文后,我往往把设计作业的权力交给学生,而他们总是兴趣盎然地说:“我要抄写课文里出现的反问句,还要试着把它变成陈述句。”“我想背诵这篇课文,因为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有趣”……就这样,学生在满怀兴奋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作业的同时,不但巩固了课文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五、让学生自己批改作业
以往的做法是学生的作业由教师收上来批改后再讲评,这样不但耗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也不尽人意。我认为,比较简单的作业,偶尔让学生自己改,这也是一种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方法。我教完课文后一般都要听写生字,以前我的做法是听写完后自己埋头批改,再发下去让学生纠正。时间长了,发现学生并没有什么长进,满分的仍只有那几个尖子生。我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原来学生只注重老师给的分数。每次发本子下去,学生们不是在修改写错的字,而是关心你比我多几分。当我尝试让他们进行同桌对调批改,我发现,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很乐意认真地对照课文的生字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同桌之间还相互监督,互相讨论:“我这个字没写错,你为什么打叉?”“你自己看,写得多潦草,老师说过写不工整也不给对。”通过这么一对一改,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会加深印象,进步也明显。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轻松了,学生也得益,何乐而不为?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应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责编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