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2009-09-08傅淑红
傅淑红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盈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成、呈现灵动色彩的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情感的课堂——以身示范与唤醒主体
有效的学习往往与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对语文学习价值的认可,成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适度的学习自省,成就感、自信心和意志等。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须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上课铃响过后,教室里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这时,老师需要微笑着走进教室,用眼神和学生进行“对话”,并真诚热情地向学生问候。学生在回应问候的同时,自然就会进入一种宽松、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他们从老师的言行中读懂了尊重和纪律。上课时,总有一些孩子的铅笔、橡皮不小心掉在地上,细心的老师会及时弯下腰悄悄地捡起,再轻轻地放回学生的课桌上,这时,你可能会遇上孩子充满感激的目光,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身体坐得更直,眼睛也越加明亮。课堂上要开展表演、比赛活动,老师要是第一个敢于“主动参战”,做不怕失败的“大孩子”,并说,“我想发言,可以吗?”“我要试一试,给我机会吗?”“我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拿冠军!”这样,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常会主动参与挑战:“老师,我要和你比赛朗读!”“我要和你比赛讲故事!你一定输!”……教学中一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课堂便会呈现勃勃生机。
二、活动的课堂——生活情境与表演情境
1在生活情境中寻求答案。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老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学生普遍都怕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学习任务繁重,生活单一、枯燥,接触社会的机会少,自认为没有东西可写。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意义。笔触可从家庭、学校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2在情境表演中深化体验。教育家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游戏似的。”因此,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分角色表演是学生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情感的一种方式。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他们自行组成表演小组,商议角色分工,构思所演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通过创造性的体验和感受,充实孩子的情感世界。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三、反馈的课堂——殛时调整与因材施教
1根据反馈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恰当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之一。例如在老师提问后,学生不积极举手回答,就要反思一下,判断问题是不是问得不够准确?学生为何感觉难以回答?及时调整教学后再提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如一位老师布置作业时,因为进人了课堂尾声,发现学生有些倦意,他便对学生说:“老师用最小的声音说一遍,看谁听得清楚。”学生立刻振作精神,静听老师布置作业,这样比放大声音去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效果要好得多。
2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老师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往往是从知识本身的规律来讲,而对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难以预料而无法进行指导。如指导学生概括段意,课前预习时,可先让学生尝试着概括,然后选出几种典型,让学生通过选择、修改、自编等学习方法,掌握写段意的方法,做到“准、简、连”。有的段落可出示几个学生编写的实例,让学生按要求评析、讨论,选择其中的正确答案;有的段落可出示一个学生编写的典型段意,组织学生作修改。老师针对学生概括段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过程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老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对那些学习已经达到要求的学生,可给他们提供新的学习内容,树起新的标杆,鼓励他们学得更好一点。对那些基本上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练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对那些学习后进、理解新知识遇到障碍的学生,要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