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问题课例诊断
2009-09-08余同生钟敬文
余同生 钟敬文
“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四
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主要是指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面对一篇课文不知教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比怎么教更重要,它是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别的学科,如数学、科常、思品等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已体现在教材之中,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语文课的识字、作文等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教材中也大体有数。唯独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现有教材没有明确呈现,它深深隐藏在课文里面,要靠教师反复钻研课标、教材才能确定。这个教什么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着一堂课的性质、方向和成效。重点教学目标不明,或有误,一步走错,就会全盘皆输。下面我们结合若干问题课例作一些剖析。例一《棉花姑娘》(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爱护益鸟益虫,热爱科学。教学过程:1懂得燕子是益鸟,捉空中的害虫。
2懂得啄木鸟是益鸟,捉树干里的害虫。3懂得青蛙是益虫,捉田里的害虫。4懂得七星瓢虫是益虫,捉棉花上的蚜虫。
诊断:
我们曾组织部分教师共同设计《棉花姑娘》一课,有24位教师参加,其中16位教师(约66%)把“让学生懂得爱护益鸟益虫,热爱科学”作为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设计教学主线。
这样的教学重点选择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一,它不符学情。燕子、啄木鸟等是益鸟,这些常识学生在幼儿园小班已知道,把“已知”作为教学重点,不妥。七星瓢虫吃蚜虫的知识,学生也许不知道,但~只要读读课文就懂得了,也不难。第二,它没有抓住“未知”。课文中有7个要认的生字,有6个要写的字,这是学生的“未知”。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些字,得花不少气力,理当成为重点。何况课标已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个指导思想,在教课文时同样适用。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一般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识字写字,二是培养朗读能力。《棉花姑娘》一课,可以按两课时设计。第一课时,重点目标是学认7个生字,初步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写6个生字。这样设计,可以凸显低年级教学的特点:重在培养识字写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并围绕这个重点设计教学主线,教学才不致走偏方向。例二《太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重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1理解太阳远的特点。
2理解太阳大的特点。
3理解太阳热的特点。
4理解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诊断: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凡说明文,一般都会涉及到许多科学知识。于是,教师就把教课文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并形成以上教学思路。作为语文课,教说明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说明文中会有许多学生原来不明白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应该大体弄明白,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学习这些课文,理解知识只是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学会读说明文,并领悟写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如此而已,道理并不复杂。课例所定的教学重点,着眼点是课文的内容,即有关太阳的知识。这样教学,很可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科常课。学生学完课文后,只知道太阳远、大、热,与地球有密切关系,而语文能力方面恐怕收获甚微。这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教,是得“鱼”不得“渔”,是得“意”不得“言”,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可以从课后的思考题中受到启发:“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第一问可以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二问可以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解决第一问,立足点不在得出“远、大、热”的结论,而在学会“抓住重点”(《课标》语)。如1--3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教师可示范教第一段,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这一段有140个字,老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你们想想,会是个什么字?”学会归纳方法:抓住关键字。然后让学生学习用这种方法读第二、三自然段,也学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课文后面的几个自然段,都是讲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核心意思,也可以用“示范一归纳一自学”的办法来教。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课文中有一个“泡泡”示例:“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这个示例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用比较法作说明的好处。教师可以从这个示例人手,为学生做出样子,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别的句子去体会其他说明方法。这样教说明文,学生就能初步学会抓重点并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既利于读,又利于写,而且学习富于挑战性,学生不可能重复一下课文内容就能回答问题,而必须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例三《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蒙汉人民的民族深情,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教学过程:学习“草原风光图”,感受草原景色优美。
2学习“喜迎远客图”感受蒙汉人民的深情。
3学习“主宾联欢图”感受西部人民的热情。诊断:
《草原》是一篇抒情文,情感浓烈,适合朗读。因而不少教师把“朗读课文,领悟蒙汉人民的民族深情”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这样设计教学重点与课文的特点是吻合的;如果是赛课,也有利于调动情感,形成浓浓的课堂气氛,获得好评。因而这类设计比较流行。然而,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说它不一定好,第一,朗读课文固然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课标对高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是“能”,真正学朗读是1-3年级,因而不必作为教学重点目标(可作为一般目标);第二,领悟感情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但领悟感情是以得言为基础的,要在得言的过程中去领悟感情,才能做到言意兼得。教情感性强的课文是以情感为主线,渗透语言学习,还是以学习语言为主线渗透情感,这两种设计思想,反映了两种阅读教学观。以情感为重点和主线,学习语言必然摆在次要、陪衬的位置,而且难免是散乱的、随意的,往往东边抓个词,西边抓个句,南边又来个什么表达方法,并无集中的目标。这种重人文、轻语言的设计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草原》一课的第二课时,可考虑这样确定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优美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学习运用。确定这一重点目标的依据为:1课标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有明确需求(第4条);2该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前面有这样的单元提示:“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
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提示就是对重点教学目标的一种暗示;3课文后的练习中有“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具体设计;4课文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优美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很多,很值得引导学生推敲一番。你看,对这个重点目标,课标有要求,单元有提示,课文有设计,文中有此特点,然而不少教师视而不见,却非要把“体验情感”作为教学重点不可。这原因,除了不熟课标,不去钻研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题之外,恐怕还有一个错误的指导思想在作怪:“媚众”。这个“众”,不是学生,而是听课的教师或评委。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会读会写会说,任何一堂阅读课都不可脱离这个“第一要务”。以理解、品味句子为教学重点,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写优美句子,学会读写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在理解、品味、运用句子的同时,学生必然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情感教育是“随风潜入夜”,而不可“独自占鳌头”。
例四《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感悟地震中的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1感悟父亲的“了不起”,结合朗读。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结合诵读。
3感悟汶川地震中国人民“了不起”,拓展学习空间。诊断:《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课文。因为汶川大地震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太多的震憾和感动,所以近来参赛时选教这篇课文的比较多,教师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教学这样的课文应该怎样定位?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教《地震中的父与子》,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受一次地震中的情感教育吗?是的,教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经历情感教育,并且也可以适当联系汶川地震。但是切不可忘了这是一堂教写人的语文课,而不是单纯的地震教育课。教高年级写人的课文,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体悟人物描写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教材的第六组单元提示有这样明确的提示:“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个提示点明了这个单元的重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具有示范的性质,理应在人物描写上让学生学到点什么,并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深入体会。如果把人物描写丢在一边,只随教者个人的喜好,仅仅在人物品质上、情感上作文章,那岂不是得了意忘了言。丢掉主心骨了吗?岂不是违背教材的编写意图了吗?反过来,如果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那么学生既能提高读写能力,又能体悟文章感情,既得意又得言,就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人物描写上下功夫,可以先从一个典型句子人手。父亲来到那片废墟,开始挖掘,在场的好心人劝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这是一个描写父亲神态、语言非常典型的句子。教第二课时,就可从这句话切人,读后发问:他为什么“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这些劝他的人也失去了孩子,他们也很悲痛,劝他也的确是一番好意,然而他们太软弱,也缺失救孩子的信心。“直直地看着”,透露了父亲此时的心境。)好心人劝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他为什么不回答“还不晚,还有希望”,却偏偏答非所问地说“谁愿意帮助我”?(在父亲看来,“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值得回答。他心里想的是:儿子一定活着,我要尽快地把他救出来。一句回话,透露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抓住这个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典型句子,学生就能领悟到:这些描写深刻地揭示了父亲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爱;如果自己写父子之爱,也不能光喊空口号,而要用神态、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父子之爱、母子之爱等,也不是‘靠喊口号,而是从神态、语言、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抓住典型句子之后,可归纳一下人物描写方法(如:抓住有特点的人物神态、抓住有特色的人物语言),再放手让学生去找课文其他类似句子,边读边批画,然后反馈、朗读、评价,甚至仿写几句话。这样教,既学了人物描写,又领悟了人物情感,学生得“言”得“意”又得“能”,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