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等6则
2009-09-08
“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
祝禧在《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文化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为了突出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特性、灵魂和精神。真正把“语文”教学当做“文化”的载体来实践,他提出了“文化语文”的主张,认为建设“文化语文”课程是一种让语文教育“回家”的深入思考和把握。因此,语文教育应首先做到回归语文和儿童的关系,使语言成为儿童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中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信念乃至文化信仰;其次回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中国的土壤里寻找中国教育的钥匙;最后回归课程,即用最有价值的知识和道德方式来传承和发展文化。
开启从错误中学习的新视角
吴卫东在2009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新课程背景下,许多错误是学习者在主动构建知识时形成的,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错误中学习”的教学原则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认同,这就需要教师放宽心态,理性分析,智慧地把握。把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让学生经历纠错过程。形成正确的观念与做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进而升华为错误观的教育,使错误资源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
幸福教育:一种人性教育的回归
高峰在《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幸福问题。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而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分别是: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二、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弦子一个幸福人生。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五个解放”有助于教师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
陆锡江在2009年3月6日《中国教师报》上撰文认为,“五个解放”有助于教师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一、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欲立思考。教师严格控制着教学过程,很少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空间,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扼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还他们一个活跃、自由、创新的课堂。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自己看书,看他们喜欢的书。三、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积极干事。四、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发表现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只有先解放学生的嘴巴,才能把学生培养为敢说、敢做、敢当的人。五、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乐山乐水。要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生成空间、思维空间等,做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从而获取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新课堂:从“惰性平衡”走向“深层和谐”
王成在《教育探索》2009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表面的、低级的或假性的平衡,称之为“惰性平衡”。其源于被动接受、缺少实践和创造,从而导致教学的平庸化。打破惰性平衡,走向深层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首先必须突破惰性化的专业生存状态,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专业的生存价值:其次要突破惰性化思维方式,课堂教学的智慧表现在个性化、动态性、创造性等方面。从“线性思维”走向“融创思维”,辩证地处理好教与学,言与意等多重关系,在“平衡”中求得突破;最后要突破惰性化生存状态,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至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有效教学的五大元素
李明高在2009年4月《课程·教材·教法》上撰文认为,有效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突出五大元素。1,意义。有效学习首先应该是“意义”学习,包含三方面含义:第一,学生具有一种意义学习的意向。第二,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潜在意义。第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是有意义的。2,平衡。有效教学应该着眼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平衡,使教学各要素之间和谐一致。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最为重要的要素,两者和谐平衡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3,效益。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师生花费的精力最少;借助的教学手段最少。4,秩序。有效教学的秩序体现在课堂上分别是课堂行为秩序和学习活动秩序。5,富足。“富足”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学生富足,教师也富足。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师生一起进步。其次,尖子生富足,中间生、后进生也富足。富足应该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最后,知识方法与情感智慧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