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幽默语言 鲜活语文课堂

2009-09-08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双关风趣师生

冯 玫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语言交流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造出一个富含生命力的课堂。

什么是幽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又意味深长。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是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若能像相声演员、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将能够在开心大笑或会心微笑中领悟课文的意旨。幽默的价值,不单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驱除疲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要求意义的真正理解,即产生所谓“意义障碍”,而幽默语言教学正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一味良药。

一、夸张。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加强所说语言的力度,用夸大的语境来形容事物,俗称夸张。夸张,是幽默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摆脱生活逻辑的束缚,给人以新异的刺激,使人觉得风趣诙谐。记得在上一节说话课的时候,我让学生用“满山遍野”来说一句话,有个学生这样说到:“春天来了,那满山遍野的小女孩多可爱啊!”我估计这个学生不理解“满山遍野”的意思,于是,我读到这句时,故意做出很惊讶的样子说:“天啊!那么可爱的小女孩怎么全种在山上了?”学生们听了,全都明白过来了,继而哈哈大笑起来,说这个句子的学生也跟着笑了。从那以后,学生们对这个例子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在使用成语的时候,都会先去考虑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双关。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就叫双关。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也可以采用这种“双关”的修辞方法。有一次,一节自习课上,不知是由哪个学生引起的。渐渐地,教室里的许多学生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可正说得起劲的学生们并不理会,于是,我故意用一种新奇的语气说道:“咦?我们教室里怎么忽然多了一群小蜜蜂了?”这会儿,好多学生听明白了,都羞愧地止住了声音,教室里又恢复了宁静。

三、反语。反语有两种,一种是“明褒实贬”,一种是“明贬实褒”。记得在上人教版第七册《成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这样说:“哎呀,文中的小约翰真是命苦啊!那么小的年纪就要出去卖报挣钱。他妈妈也真狠心,一点儿都不爱他。”学生听了都着急地反驳:“不是的,老师!他妈妈不是不爱他,而是想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他妈妈很爱他的。”我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拖长着声调说:“哦!原来如此。”学生们这才发觉上当了:“原来老师是故意逗我们的。”我接着又问道:“那你们告诉老师,你们的爸爸妈妈狠心吗?”孩子们这回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地说:“不够狠心……”有的说:“有时候也狠心……”个个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入了角色,情绪高涨,并把这课的中心思想透彻地领悟了。另外有一次,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经常抄袭作文,我在批语中暗示了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就故意在一节作文评讲课上不指名的宣读了他的文章,读到精彩之处,我还不时地夸赞几句,并有意不理会学生当中异样的目光。这个学生听了,则把脑袋深深地埋在课桌下。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再也不敢抄袭作文了。由此可见,“褒贬换用”这种幽默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笑声中“明其旨,悟其理”。当然,要想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善于揣摩学生心理,还要善于挖掘健康、积极的幽默素材,抓住恰当时机运用幽默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含蓄旁敲。适时地运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可以消除学生的对抗情绪。许多教师过于追求完美,看不得学生犯错。偶尔学生犯错,就板起面孔,摆出了教师应有的“威严”,然后苦口婆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其结果却收效甚微。教学批评是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可这种批评同样可以幽默一点,教师应运用自己新奇、巧妙、风趣的语言“捕获”学生的心,让学生在笑声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语文教师极富个性的教学幽默是建立在丰富知识基础上的,教师要不辞辛劳地从书籍海洋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各种小故事、趣事中撷取幽默的宝石,才能谈资丰富,妙语连珠,奇言成趣。另外,教学幽默应把握好分寸,不能流于庸俗,不能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过于幽默,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一味逗乐,就失去了幽默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了。总之,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技巧,能鲜活我们的艺术性课堂。

猜你喜欢

双关风趣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雅痞新风趣
朋友
双关
邵毅霞:挥毫得畅,风趣巧拔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