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引领下关注生命的需求
2009-09-08邱平华
邱平华
在一次听课中,笔者记录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者是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一文进行教学):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怎么查字典,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本中的对话。
2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3指名背出汉语拼音字母表。
4学生用集体读、分组分角色读、个别读的方式读对话。
(即使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得断断续续。)
5老师逐句讲解内容。
6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查字典的步骤,请三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听。
(课进行到这里,时间已经过了16分钟,学生还没有开始查字典,甚至不知道字典是用来干什么的,更不知道为什么要查字典。)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只是被动地配合老师完成似乎与己无关的教学任务,他们作为生命的个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样的课,在广大农村绝不是个别现象,这不能不让人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成效产生忧虑。如何走出这样一个误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当然,这种现状的背后有太多的因素,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认真关注学生的生命需求,一步一步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新课程更要求我们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的需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
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派,笔者有幸参与了2006-2007年度的“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在香港工作和学习了一年,上百次走进了香港小学语文的课堂,还与香港老师一起参加了几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期间耳濡目染了香港的教学与教育,从中也悟出一些香港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无论是教师学习的课堂,还是小学生学习的课堂,香港的老师们都能以参与者为本,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从而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明白事理。在这一年时间里,印象最深的当数本人亲身经历的几次教师发展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参加者都愿意走进一种叫做工作坊的课堂里,尽情地享受生命给予生命带来的快乐、友谊和知识。
这里所说的“工作坊”,是指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在培训者的引领下,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共同参与体验、探索、分享和建构的学习过程。
以下内容均以本人经历过的一个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为“优质学校改进计划”举办的一次教师发展活动中,一休先生主讲的题为《戏剧教学法在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工作坊为例,结合本人在香港体验到的教育理念,谈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关注生命的需求,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
一、创设情景,让知识在活动中建构
主讲人先让我们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第一个活动是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人都抽一张写有不同语句的小纸条,稍作练习后,要和着主讲人敲打的节奏读出纸条上的字,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设计动作,一个人读完、做完,组内其他成员跟着做,逐一轮流,中间不出现中断才算成功。第二个活动,主讲人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让每个人仔细聆听,然后,他把写有这个故事的纸张剪开,每人都拿到一张,但上面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是上一句的最后两个字加上下一句的半句,有的只是一个词,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自己的上线和下线,再按顺序由各人读出自己手上的文字,把故事还原。第三个活动则是让每个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春天”这个主题:有的是用图画表现,有的是用动作表现,还有的是用声音表现。然后,又让我们观看了一些课堂教学片断。最后,讲者才言简意赅地讲述了戏剧教学法的精神、重要元素及有关注意事项,讲的时间很短,但“戏剧教学法”的知识和运用策略,已经深入人心。
这种新颖的培训方式,讲者言语不多,点到为止。在活动中,受训者真正成为主人,经历了“体验一思考—建构”的过程,在团体的支持与帮助下,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改变和成长。
[思考]
在香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工作坊,讲者都会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参与者的兴趣,让这些在沉重工作压力下的老师们暂时忘记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学员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热烈。在活动中,每一个学习个体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讲者并没有把他们写好的经验照本宣科地告诉我们,而是让我们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去领悟、构建。德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不是传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在教与学这个关系中,最明显的就是教师这个生命体对学生生命体的影响,为了让这样的影响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也不妨重温《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我们面对的是自控能力和有意注意能力都不强的孩子,更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如活动、游戏等,唤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他还主张“从做中学”。所以,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玩耍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处理其中的“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和“注视着水中的鱼儿”中“紧盯”和“注视”这两个词语时,没有把词语的解释告诉学生,先是请两位学生上台加上动作读这两个句子,发现他俩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又请了另外一位学生站在椅子上,老师举起手中的话筒演示鸽子在空中飞翔,让学生的眼睛跟着转动,做出“紧盯”的样子;老师又把手中的话筒放低,演示鱼儿在水中游动,让学生的视线跟着鱼儿转来转去,表现出“注视”的神态。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到“紧盯”和“注视”就是眼神特别集中的样子,从而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查字典的知识时,老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留心,就能认识很多汉字,查字典是识字的方法之一,接着煞有介事地请出这位“不会说话的老师”隆重登场,并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想办法去请教这位“老师”,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二、参与活动,让老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在活动过程中,大家不分地位高低,人人平等,彼此是真正的学习伙伴关系。当我们读出纸条上的字时,主讲人一休
先生就在我们身边,用竹板敲打着节奏;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句子找前后“邻居”、手搭肩膀连成“人链”时,我发现,在我前面的居然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黄显华教授,就在刚刚过去的半个钟头前,他还在台上作讲座呢!现在,他也作为一名“学生”,忘我地投入到了活动当中,让我备感亲切与感动。
在教学活动中,香港的老师从来不高高在上,就像是跟你玩游戏,在你不经意中,就把你带进了他创设的情境中去了。
[思考]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时候还应该是参与者。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就意味着没有距离,没有等级。就像黄显华教授一样,不摆架子,不以强者自居。在一定时候,教师让学生觉得你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让他们从心底产生一种亲切感。如教学生查字典,老师也可以大智若愚,向学生讨教查字典的方法,还可以参与到查字典比赛活动中,与学生一道分享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生命和生命之间有了这种可贵的信任,教与学这只船儿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落叶》一课时,自己以“落叶姐姐”的身份“飘”进课堂,学生也学着扮演甲虫、小鱼、燕子等动物,跟着教师满教室地“爬”“游”“飞”……在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学生口吐莲花,在课堂里进行了无拘无束的交流,课堂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不用问,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生命!
三、合作学习,让所有的花儿都有舒展的机会
在表现“春天”的主题时,我们组的任务是用声音模拟春天景象——有锄头翻地声、播种声、洒水声、牛叫声,还有农人的口哨声……我们组共有六个人。互不相识,有两位女老师年纪已经很大了,却当仁不让地担当起组里的主心骨,领着大家出点子,分配任务,其中一位因患病戴了一个大口罩,但她居然负责吹起了口哨!看到她都这么尽心尽力,其余的人当然也会在自己的角色中倾注热情和智慧了。
[思考]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在一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学习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课堂中除老师和学生之外,能互相影响的生命还有学生和学生,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学生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它往往会超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吗?面对着一道难题,如果有哪一位同学答出来了,其余同学才会受到启发,思维的幼苗才纷纷破土而出;当大家都不知道某一个句子该怎么诠释时,如果有一位同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别的同学定能够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当写作无从下手时,如果哪一位先开了头,其余的人也会跟着文思泉涌起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榜样力量,对某些内容掌握得好的,让他过一把小老师的瘾,有组织领导才能的,老师要让他有展示的机会。要知道,同伴的影响和引领会比老师的说教更有用,更能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