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子:北京城南的皇家猎苑
2009-09-07张林源
张林源
皇家猎苑变成农业耕作地
历史上的南苑即南海子,在北京城南10公里,是元、明、清封建王朝的皇家园囿,其范围包括现在大兴区旧宫镇的全部和瀛海镇、亦庄镇、西红门镇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毗邻的丰台区南苑镇、朝阳区小红门镇的部分地区,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
南海子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辽代。京城南郊等地,是辽主进行渔猎活动的主要地区,金代供帝王渔猎使用,元代是元朝大都城南的皇家苑围。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命名日南海子,先后修筑了旧衙门提督官署和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关帝庙、镇国观音寺等,还修建了二十四园,派官员守视海子中的獐鹿雉兔。
清朝入主中原,即把南海子作为皇家苑围重加修葺,又称南苑,在明朝南海子围墙的基础上重新堆筑后新辟5门,连同明代的4座海子门一共9座。并增设了13座角门。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南苑修建了数处行宫、庙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亦常在此检阅八旗兵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使南苑遭受一场空前浩劫。行宫寺庙被焚毁,鸟兽尽被射杀。在战乱中,南苑中囿养的中国最后一群珍贵的麋鹿也被抢掠一空,流落异国他乡。自此以后,南苑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家苑囿便一蹶不振,日趋萧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南苑督办垦务局将南苑内闲旷地亩招佃垦荒认种,以广生计。清官太监、显贵、地主、商人蜂拥而至圈占地亩,在南苑相继建起数十座封建地主庄园。他们雇用大批山东、河北等地贫苦农民为其耕耘播种,由此南苑开始出现了大批村落。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皇家猎苑变成了种植、养殖的农业区。
昔日的湿地河流
南苑的湖沼大部分是由澡水主流南移后,古河道内部洼地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地势低洼,又正好处在永定河背脊、冲积扇前缘地下水溢出带上,因此这些洼地便逐渐形成了湖泊沼泽。其中也有少量属于人工开挖而成的湖泊。镶嵌在河流上的面积不同、形状各异的泉眼、湖沼有25处,总面积有6平方公里,常年流淌而不干枯。
清南苑内的河湖水系总长度达64公里,分为南北两派。南苑南派水系的发源地是团河。凤河即发源于南苑团河。团河之水流出团河行宫后,曲折东南流,沿南苑围墙北侧东流至晾鹰台南,过南红门,在回城门西流出南苑。凤河是南苑南派水系的主要河流。为减少下游水患,清乾隆年间曾多次疏浚凤河,并把凤河下游河道改成“之”字形,减其水势,使其曲折而下,达到荡浑清波的作用。南北两派水系通过桥闸的节制,时相灌输,互相融通,达到调节南苑内南、北两派水系流量的作用。经过清乾隆年间大规模的疏浚,南苑内泉源畅达,清流溶漾。凤河、凉水河清流潺潺,曲折如带,头海子至五海子等众多的湖泊碧波荡漾,好像一颗颗镶嵌在绿毯上的明珠。这些河流湖泊滋润了南苑广阔的草场,为南苑内的园林建筑以及苑内大量珍禽异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永定河上游修建了水库,地下水不能被补充,造成泉眼干枯、小河断流,许多湖沼被开垦成稻田和养鱼池。昔日皇家猎苑已成为粮食种植、家蓄养殖的农业区,只剩下团河源、头海子、二海子、三海子、苇塘泡子等几个水面,总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凉水河、凤河变成城市排污水河,只有小龙河比较清澈。上世纪80年代以后,河流全部被污染,头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四海子几近干枯。现在,团河行宫中的团泊尚有水面约60亩,三海子1985年为迎接麋鹿的回归而变成麋鹿苑,除了为麋鹿的饮水和洗浴保持了60亩人工水面外,其他水体荡然无存,而且多被挖沙、填埋垃圾所用。昔日水草肥美的自然景观如今已面目全非。
野生动植物减少
南海子属平原多沼泽地区,苑内河流、小溪纵横交错,地下泉眼、池塘众多,草木生长茂盛,为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条件。
自金代开始,禁止百姓在中都地区(今北京)射猎禽兽。元代又将大都周围八百里之内化为禁猎区。清朝为保护苑内的珍禽异兽,满足封建帝王围猎的需要,制定了完整的规章制度,严禁百姓涉足南苑射猎,并根据自己的好恶清除苑内危害珍禽异兽的食肉动物。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四十八年(1709年)曾规定,凡打得皂雕、虎斑雕、芝麻雕(均为大型猛禽)每只赏银1两,打得狼1只赏银5两,乾隆元年(1736年)又定打得狐狸1只赏银l两,而且,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为清除南苑内的“狼暴”,每年冬日围猎时,都把狼、狐等肉食动物列为主要猎杀对象。这在客观上保护了一些野生动物,尤其是中国特产动物——麋鹿。野生麋鹿从元代就基本灭绝了,只有作为观赏和专供皇帝狩猎的南海子才保存下来这唯一的囿养种群。据清代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每次于南苑行猎合围时,其他野兽不算,仅猎杀麋鹿的数量就有几百头。
南海子内还有其他大型兽类獐、鹿、熊、兔、黄羊、狼、狐狸等十几种,苑内专为皇帝放鹰、养鹰、观鸥、养鹿、殪虎之用的设施就有“晾鹰台”、“鹰坊”、“狎鸥舫”、“鹿圈”“虎啸台”等。1890年的洪水以及1900年外国列强的入侵彻底毁灭了皇家猎苑,大型野生动物也随之消失,只有小型兽类还较丰富。由于有天然的湖沼和水生植物,仍能为迁徙和繁殖的鸟类提供食物和隐蔽条件,其中二海子、三海子等几个湿地还生长着大片的芦苇,水中的鱼虾很丰富。每年春秋季节鸟类迁徙时,芦苇丛中、水面上鸟鸣嘈杂,天空中成群的鸥鸟遮天闭日。20世纪50年代有记录的鸟类104种,其中湿地鸟类39种、平原地区鸟类66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流多被污染,头海子、二海子、四海子、五海子已干涸或几近干涸,难觅鱼虾,三海子变成麋鹿生态中心,水生植物所剩无几,失去了水鸟繁衍的必要条件。1987~2000年的10余年之间,只记录到鸟类52种,其中湿地鸟类10种、平原地区鸟类43种,湿地水鸟种类减少64%,平原鸟种类减少35%。只有少量绿头鸭、鹭类迁徙时做短暂停留。小型兽类还较常见,如黄鼬、野兔、豹猫、刺猬等。现在的南海子地区已没有了自然水面,鱼虾绝迹,水生植物荡然无存,只偶见迷途的迁徙性鸟类,兽类中只有数量很少的野兔和刺猬。南海子作为北京最后被人类开发的自然景观,其野生动物的减少和消失速度是惊人的。
今天的麋鹿苑
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的科学发现之地,也是在中国的灭绝地,还是重引进保护之地。现在的麋鹿苑是原南海子皇家猎苑的一个称作“三海子”的湖沼。1985年麋鹿苑建立之时,这里还是一片较优美的自然景观,树木郁郁葱葱,水中芦苇一望无际,鸥鸟翔集,但水体已被小龙河上游流下来生活污水所污染,为了麋鹿的健康不得不截断小龙河。由于没有净水的补充,水面逐渐干枯而成为一个干
旱的环境。在各方的努力下,麋鹿得以健康地生活和繁衍。
南海子迁地种群的奠基者来源于英国乌邦寺庄园的麋鹿群,1985年引进20头健康的麋鹿。1987年为了加快项目的进程,尽快建成基础种群,又引进18头1岁雌鹿。经过8年的努力,到1993年初步建成了南海子麋鹿迁地保护的基础种群,数量达到200余只。
对南海子麋鹿种群采取的是散放式管理,即不设圈舍,在苑内自由生活。除冬季进行人工补饲外,不干预它们的生活。在补饲时鹿群会围绕食槽形成优势等级,因而需多点投放使鹿群能够平均取食,避免优势个体过多取食精料。繁殖期由群内经过打斗产生的优势雄鹿统制“妻妾群”自然交配,避免任何人工选择和人为淘汰。工作重点在防疫,定期驱除寄生虫及救治难产麋鹿等。虽然对迁地保护种群不可避免会采用人为管理,但为了避免家化和退化,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实行“不管理是最好的管理”的原则,尽可能多地维持其自然状态,保护和激发它们的天性和本能行为。
从1985到1993年,8年间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总数超过200头,完成了恢复南海子园囿种群的任务,为糜鹿回归自然创造了条件。1987年在北京市政府和国家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着手进行第二阶段实施地点的选址和自然栖息地条件评估、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最终选定湖北长江故道湿地建立了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从1993年到2002年,分3批共向石首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释放麋鹿94只。目前,石首野生麋鹿已经发展到1000多头,分为保护区、杨坡坦和三合垸3个充满活力的野生亚种群,并且互相以长江和故道为“走廊”相联系。麋鹿在石首自然保护区内完全依靠野生植物为食,自由生活,种群发展顺利,彻底摆脱了灭绝的危险。
近20年中,南海子麋鹿苑继续致力于发展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已向全国各地30多处繁殖基地、动物园、野生动物园输出麋鹿200多头。现在糜鹿的圈养种群已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迁地种群与自然种群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现在的麋鹿苑是离城区最近的生态和谐的自然保护地,良好的植被、地貌、水体、丰富的食物为迁徙鸟类、北京地区原生野生动物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避难所。北京以前常见而现在难觅踪迹的野生动物在麋鹿苑多有栖息,野兔、环颈雉、黄鼬、刺猬、鼢鼠、狍以及其它80余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