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重生
2009-09-07夏勇
夏 勇
传奇而坎坷的经历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因其面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因而被称之为“四不像”。在中国,麋鹿自古被誉为吉祥之物,是权贵、驱邪的象征,又是民间传说中的神兽,享受国宝之誉,堪称中国“活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在《九歌·湘夫人》中写下“麋何食兮庭中”这样的诗句。《淮南子·兵略训》中说“攻城略池,莫不降之,天下为之麇沸蚁动。”把麋与蚁联用,可以想象当时麋鹿种群该是多么的壮观。夏商之前,麋鹿种群发展迅速,达到了鼎盛时期。经考古发现,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非常之多。那时,麋鹿不仅是先民的猎食对象,而且也是人们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的祭物。至商周时期,麋鹿已有人工豢养。据《孟子》中记述:“文王(梁惠王)之囿,方七十里,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这证明了至少在周朝皇家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据科学家考证,历史上麋鹿主要生活在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三千年前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而当时地球人类的总数则不过1.5亿。但是,汉朝以后,野生麇鹿数量日趋减少,到了清朝初年,中国只剩下一群三四百头的糜鹿,它们全部被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
麋鹿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们传奇般的身世与一位法国博物学家、传教士有着不解之缘。1865年,也就是清同治四年秋季的一天,法国博物学家、传教士阿芒·大卫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南郊南海子皇家猎苑,大卫要入猎苑探个究竟,而守护大门的清兵无情地将他挡在门外。无奈之下,大卫走到一僻静之处,隔着围墙向内窥视,他双眼突然一亮,那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科动物。第二年初,阿芒·大卫设法买通了一名守苑的军士,以20两纹银为代价,换得了一张鹿皮和两副头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完成了这笔不为人知的交易。
鹿皮和麋鹿头骨被送往法兰西。1867年,经法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兹(Milne-Edwards)鉴定为一个新的物种,并定名为“大卫鹿”。这一消息随即轰动了欧洲,紧接着又轰动了世界。
麋鹿的发现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极大兴趣,在后来的30年内,他们通过明索暗取等各种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攫走了几十头麋鹿。不久,这一弥足珍贵的新鹿种就出现在世界各国一些著名的动物园里。
清朝末年,麋鹿因阿芒·大卫的缘故而红极一时,从“养在深苑人不识”,变成“一举成名天下知”了,比大熊猫的闻名于世,至少早了半个世纪。
1900年秋,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糜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从此,中国这个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华夏大地上绝迹。那些流落于异国他乡的麋鹿,被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中的栅栏内。由于环境生态远远不能适应于这些万里迢迢泊来的游子,抑或在生存异乡的麋鹿因人为干扰太甚,它们的种群规模日渐缩小,且纷纷死去,最终只剩下奄奄一息的18头。
1898年,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用重金将散存在欧洲各国动物园的18头麋鹿悉数买下,放养在英国伦敦北部的乌邦寺庄园内。乌邦寺庄园成为落难的中国麋鹿最后起死回生的地方,而这18头麋鹿也就成为目前地球上所有麇鹿的祖先。
回家,不再是梦
截至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数量已达到1320头,遍及亚、欧、非、大洋各洲。在此之前,英国政府曾于1956年和1973年分两次将8头麋鹿赠送给中国。前一次回归的麋鹿在北京动物园遇到了繁殖难题,已基本夭折。后一次回归的麋鹿于1975年至1979年间共产7头鹿仔。到了1982年,麋鹿在中国的总数已发展到12头。
1985年,经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22头麋鹿从英国运抵北京,回到了它们最后消失的地方——南海子原皇家猎苑。
1986年,又有39头麋鹿从英国乘飞机返回故乡,被运送到它们祖先曾经繁衍生息的地方——中国南黄海湿地,并建立了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在海外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
1994年由北京南海子向湖北石首输送了64头麋鹿,实施种群扩养试验,并建立了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种群在神州大地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江苏大丰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海之滨,这里拥有广袤的滨海湿地,历史上就曾是糜鹿大规模栖息的地方,这也是当初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麋鹿回归地点的主要原因。然而,毕竟麋鹿离开这里太久,能否适应新的环境,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全世界共有3000多头麋鹿,分布在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3个国家的209个自然保护区和动物园及公园中。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麋鹿1317头,约占全球总数的33%。1986年,建立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全世界麋鹿总数只有1700多头。23年后,其他国家的麋鹿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大丰麋鹿种群数量已增长至重新引进时的30多倍。北京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等地的麋鹿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的糜鹿自然保护区为濒危物种麋鹿的拯救、保护、繁衍、扩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续写生命的奇迹
麋鹿引种还乡,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最终目的是完全恢复其野生种群。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引种扩群”和“行为再塑”两个重要阶段后,认为麋鹿放归大自然,恢复野生种群的时机已经成熟,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放归了53头麋鹿。截至2008年,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已达118头,净增了65头。野生麋鹿的子三代(曾孙辈)已经出现,并已逐步摆脱野外生存的危险期。此举开创了100多年来世界上没有野生麋鹿种群的历史先河,标志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为人类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评价说:“这是旷世罕见的保护成果。”
通过无线电遥感器跟踪观察,放归大自然的野生麋鹿的野性在不断恢复和增强,活动区域在逐步扩大,其皮毛和膘度亦在增厚。从它们的粪便数量、形状、光泽度上看,它们吃得很好,生活得很滋润。
从1999年3月15日在野外出生的第一头小母鹿“盼盼”开始,到2003年3月3日“盼盼”的儿子“生生”降临,再到2008年3月9日“生生”的后代“浩浩”诞生,世界上唯一的野生麋鹿种群在中国南黄海湿地上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繁衍周期。这表明我国野生麋鹿种群恢复工程已获得成功,从而链接了100多年来全球没有野生麋鹿种群的生命环缺。
麋鹿回归大自然,标志着这一世界珍稀物种将在曾经养育繁衍它们的故土逐渐恢复野生种群。野生麋鹿种群的逐步扩大,亦意味着它们正摆脱对人类的依赖,进入可以自我维持的生命阶段。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了23年的探索和研究,成功地恢复了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保护区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糜鹿种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