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质疑法
2009-09-05杨凯
杨 凯
质疑法不以单纯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而是教师通过设疑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地理的观点去思考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就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分析,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质疑法可归纳为导入质疑法、因果质疑法,比较质疑法、反证质疑法等。下面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质疑法。
一、导入质疑法
有人把问号的形状比喻为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精心设计地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个问号,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气氛中。
例如,在学习《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时,我首先提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1.你们到大海里游泳,夏天会感觉水中比陆地凉爽,而冬天水里比陆地温暖,为什么呢?2.沿海地区降水多还是内陆地区降水多?这样贴近生活的导入设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追根问底的心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质疑,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比照本宣科得到的印象要深刻、具体得多;也使新课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因果质疑法
因果质疑法就是利用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由因导果或由果索因,以质疑的方法推导。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讲地形的变化、河流的水文特征、气候的成因、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布局的条件等,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在讲黄河的水文特征时,我是从河流与地形、气候、植被的联系进行质疑的:
1.先指导学生看图了解黄河上游的地势和植被情况,再让学生思考这种环境对河流的影响。
2.从黄河中游所属的地形区和降水季节引导学生分析泥沙河的成因。
3.泥沙河进入华北平原后,大量泥沙的输入造成了下游怎样的后果?
针对这三个问题,学生就会运用地图,根据所学的知识,从因导果,总结出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紧接着,我又以果作因,承上启下地导入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扮演的是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充分运用因果质疑法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的机会,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各抒己见,使他们锻炼了地理思维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因果法质疑释疑,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比较质疑法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反复比较得出来的认识。杜密基言:“比较法是一切理解与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运用比较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区域地理、气候类型、水文特征等方面的教学中,我都运用了比较质疑法。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提出质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教材前后呼应,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使之得到巩固。例如:为了使学生认识欧洲的轮廓特征,我就运用比较质疑法来突出它的“海岸线最曲折”。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复习非洲的“海岸线较平直”的内容,并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描出非洲大陆的轮廓,我再画出欧洲大陆的简图,然后质疑道:“对比这两幅图,你们发现了它们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哪一个洲的半岛、岛屿多?哪一个洲的海运条件好?”在学习欧洲的岛国英国时,我又让学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将它与亚洲的岛国日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这样知故求新,知新温故,不仅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了理解,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由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着手去探索未知,既减少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同时,通过对比也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四、反证质疑法
这种方法是从地理事物的反面去进行假想性设问的,它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可加深对正面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是一种“迂回包抄的战术”。例如:在讲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充沛的降水时,可以这样假想:如果我国地势不是现在这样,而是东高西低,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这种反证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另一个侧面去认识问题。
其实,质疑法中的种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均可以互相穿插、组合运用。同时,我们教师不但要善于向学生质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学则须疑,疑而生智,从发展学生智力的角度看,提出一个疑问往往和解决一个疑问同等重要。我们要珍惜学生提出疑问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通过师生们的相互质疑、共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去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