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注重” 激发学生兴趣
2009-09-05李素兰
李素兰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一个平台。通过十几年英语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励他们的学习目标,才能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使课堂英语教学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一、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动力源和活力源。
一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应该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的过程。提倡体验、参与教学,适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模拟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角色,身入其中,心在其中,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欲望,提高学习英语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又是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者。鼓励学生敢于、勇于、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教师讲解不妥之处,不回避,不遮掩,直言提出,锻炼他们实践英语的胆量和大胆质疑的勇气,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创新能力意识。
三是探索师生换位教学。渴望挑战、期待成功是每个人的共同天性。实践证明,让学生走上讲台执教,为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让他们认真揣摩知识重点和语法难点以及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性,激励执教学生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可以培养他们自觉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课堂组织能力。通过师生点评,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注重研究英语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已成为国际交往最重要的工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分课设导。导入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背景知识导入、文中插图导入、创设情景导入、巧设问题导入、直观教具导入、拓展思维导入、利用游戏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不同导入方法。如在讲授SECS BOOK UNIT Good Friends 时,采用多媒体导入,直接播放Tom Hanks 主演的电影片段,如《费城》、《阿甘正传》片段,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有关知识的兴趣。
二要分组设问。教师在对授课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设计出与课文内容、历史背景等相关的多个问题,按问题将学生分组,借助课外读物、计算机网络等外部资源进行广泛搜集、归纳整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由小组推选发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如在学习SECS Book3 Unit 1That must be a record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3个问题供学生探讨:1.Who wrote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2.How long was the longest mustache in the world? 3.What Guinness records were set in Urumqi and Hong Kong? 这些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抢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要分层设教。对于英语“短腿”生,适当降低提问难度,为他们创造答对机会,培养他们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欲;对于英语“厌学”生,着重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消除厌学心理,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对于英语“恐惧”生,多与他们交流,多提问,多鼓励,帮助他们走出恐惧心理,自觉接受英语、喜欢英语、热爱英语;对于英语优秀生,适当提高难度,增加语言新颖性,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好英语
巩固课堂英语教学效果,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
一要“内外”结合。在充分发挥课堂英语教学互动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校园英语角、网上英语聊天、英语论坛、英语竞赛等课外英语实践的作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乐在其中,用英语的磁力吸引学生,用英语的张力带动学生,达到以教引娱、以娱促教、寓乐于教、乐教并蓄的目的。
二要重点突破。针对升入高中的农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英语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课堂上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这部分学生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帮助他们消除怕说错、写错被嘲笑的畏惧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注重创新。打破常规教学方法,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吸收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练等方面全面培养,使他们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达到听、说、读、写、练等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