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与历史教学
2009-09-05李凤霞
李凤霞
摘要: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历史教学新课程目标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激发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2优化情感体验途径,更新课程评价体系。3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课堂。4提高素质、健全人格,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关键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新课程目标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这也是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历史课标》在其课程目标中首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了出来,有其深刻的社会价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给高等教育人的培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杨叔子先生把它归结为“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并阐明“五精”之正确与“五荒”之错误的根本在于“荒于人学”与“荒于人文”。同时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五重五轻现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五轻的根本在于轻素质,主要是轻人文素质,轻教育要教化人与塑造人这一‘在明明德的本质功能,使教育陷于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利主义囹圄之中。”这虽然批判的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同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今,新课改实施已经好几年了,这次课程改革,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仍有一些教师无视新课改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伤亡不以为然、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对新中国的艰难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内隐性和差异性,不易于量化和控制。同完善的知识技能教育体系相比,情感教育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使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要求比较困惑,感觉无从下手,这就造成了历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记忆一些历史现象,习惯于被动接受事先作出的结论,只要记住这些结论、现象,历史考试就能得高分。所以,他们从来不太多的去关注历史事件的过程,融入历史情境去体验、去感悟,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那些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去应付考试,甚至他们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提高效率学好历史的捷径。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仅在于思维的培养,还应有道德与爱的培养。教育应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感化人的过程。让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这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我们不能人为的将它淡化或抹杀。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歌德有一句名言:“哪里没用兴趣,那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不少人认为,学生对历史课天生就有浓厚的兴趣(直接兴趣)。事实上,仅靠直接兴趣学习是难以持久的,直接兴趣若不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其转化为间接兴趣,学生也会出现兴趣下降或厌学现象,更何况并不是所有学生对历史课有直接兴趣。因此,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索,在浓厚参与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是学校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教育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石。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语的设置、语言的激励、情感的沟通、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等各种方法,激发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使更多的“置身事外”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二、优化情感体验途径,更新课程评价体系
情感体验“煽情”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煽情”的能力,不但要慧眼识“煽情点”,更要善于“煽情”。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声情并茂的语言、爱憎分明的情绪,深入挖掘情感资源,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在强烈情感震撼中,价值观得以形成,情感得到升华。但煽情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只凭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图书、图片、影视资料、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手段,优化情感体验途径,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做到声情并茂,为学生融入历史情景作铺垫。
客观准确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再以分数作为衡量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要多样化、过程化、全面化、客观化、具体化。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立足过程,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形成。
三、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改下,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是否具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国民意识、民主意识、国际精神就源于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教学上要践行,决不能含糊。
教师要注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布告者,而只是一堂课的导演,至于剧情、演员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导”的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演员(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参与,主动地学习、积极地体验。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多尔所指出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要求相互理解,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教师应努力创建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各种水平的展示进行鼓励、宽容、引导,扫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的障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使情感教育的目标顺利实现。
四、提高素质、健全人格,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当一眼取之不尽的活泉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教育形势。而健全教师自身的人格,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提出了如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对祖国、对生活不热爱的教师能说服自己的学生去爱祖国、爱生活。“爱”更多的是熏陶,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被学生接纳、支持,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任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我们一线教师思想重视、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