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9-05赵俊琴
赵俊琴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优秀的新一代接班人,加强品德教育是基础,因此,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如何在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气氛 情景 情趣 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转变教师观念,创设新型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发挥主导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代学者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教师要教育过程中发挥出赏识的魅力。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并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2)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3)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教学氛围
首先,思源于疑,经过思维才能解释疑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要设疑引思。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次,要以辩促思。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例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会。我们完全按电视中“大专辩论会”的模式和程序进行。学生的参与热情出乎教师意料之外,台上辩手思维敏捷、阐述机智;台下观众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会后学生反映:采取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牢固掌握了该课知识,而且进一步理解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思想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培养了自己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反应、辩证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知法、守法、护法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情、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强烈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会像磁铁那样紧紧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大胆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索出了“热点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发散性思维训练法”等教学方法,成功地举办了“模拟市场”、“模拟法庭”等活动,并且将“今日说法”这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位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一位“穿针引线”的联系者,是一位灵活机动的“节目主持人”,当然也是一位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师益友”。
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社会调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可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许多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学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社会调查。学生们分组对当地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做了认真、全面的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通过社会调查,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增进师生感情,互动创新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这样学生长时间听课就会很枯燥,以至于厌烦听课,甚至不想听课,时间一长教与学就背道而行了。鉴于这种情况,我提出课堂互动,采取课堂游戏、辩论赛、速记比赛等活跃课堂氛围。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快乐的学习让学生在愉快地氛围中获得知识。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竞争与挑战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