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城镇的规划与管理

2009-09-05高军事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性

高军事

摘要: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我国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必要性 土地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1 规划管理的必要性

城镇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搞好城镇建设,便离不开规划,而规划的实施又在于管理,俗话说得好:“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是龙头,管理是关键。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还可能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送往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2 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2.2 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2.3 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为了主动、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公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3 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并成为热门话题,但近些年由于人们过多地将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致使污染加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全国范围内的小城镇建设也成果喜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涌现出亿元镇、小康村。

对策建议:①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面向决策者、面向企业、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开展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宣传、生态环境警示教育活动,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各级领导和小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感。②加强对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实施的监督。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设施的用地要求,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相互补充和衔接,而且还要有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支撑。城镇重要地段、重要性建筑的规划设计,要进行公开的方案竞选并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同时,应加强对小城镇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严格执行小城镇“四线”,即红线(道路)、绿线(园林绿化、山体)、紫线(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蓝线(江河、湖泊、湿地)管制制度。③加快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小城镇特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研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环保。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费制度,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经费问题。④切实抓好小城镇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一是切实抓好水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小城镇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管理,全面加强水质保护,重点加强乡镇饮用水源保护的力度。二是加强小城镇生态保护的分类指导与管理,深入开展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三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洗生产,加快工业进园、村宅进区。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防治面源污染,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五是特别要抓好江河流域的小城镇污染防治工作,提倡区域或相邻城镇共建共享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以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建不起、运营难的局面。六是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污水的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措施来加强农村地区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⑤加强小城镇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应统一认识,协调各部门共同抓好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在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下,在环保任务重的小城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水平,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依法追究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干扰环保执法的责任,逐步完善多部门联合办案制度。⑦制定小城镇建设标准,严格奖惩制度。应制定出台综合的、统一的小城镇建设标准文件,使各地有较规范的执行、考核标准。坚持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建立小城镇环境保护补助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对小城镇建设中“有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分别给予奖励和处罚,有效地促进和保障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性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