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情境下教师知行脱节的原因探析

2009-09-05彭迎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新理念新课程理念

彭迎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启发性的命题。本文旨在探讨众多教师并没有按照自己所知晓的新的教育理念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症结所在,探求解决教师知行脱节的方法。呼吁课程改革者关注教师的实际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以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客观方面

1践行新理念教师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大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领悟得比较好,也努力尝试着去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但是当教师开始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新的课程理念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由于缺乏鲜活的案例,他们一切从零开始,不知道如何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如何去以新的方式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他们迫切需要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为其排忧解难,但事实上他们很少能得到这样的帮助。课程改革者和专家通常以权威的姿态告诉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因材施教,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在培训或教育教师的时候,却依然习惯于将自己的一套东西拿出来让教师无条件地接受,他们一边向教师讲述教学不应当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应是知识的生成过程,一边却将新理念以知识的形式传递给教师们,根本忽视教师在面对改革时所产生的疑惑和困难。掌握新理念对教师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不需培训教师也能掌握,但践行新理念怕是课程改革者和专家也难以做好。因此,在尚无好的可以借鉴的方法的情况下,为稳妥起见,对于许多难以践行的理念,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沿袭旧的模式和方法。

2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也逐步深入人心,但正如有些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不能怪学校和教师,不是学校和教师没有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而实际上应试教育还将继续存在,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没有发现一种评价方式,比考试更能体现公平和公正的评价原则,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考试更能鉴定人们的知识水准。如此分数、升学率就将继续是学校的生命线,学生的分数将继续关乎着教师的前途和饭碗。这迫使教师不得不用社会已经认可的,曾经获得过成功的方式训导着学生,以期获得学生知识考试的高分,至于其他方面,只要考试不考,就只能享受高高挂起的待遇。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但教师必须接受社会的评估,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标准是他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个教师要想得到领导的赞许,同事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必须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看看每年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炒作,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教师只紧紧盯住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这不能怨教师,要怪也只能怪我们急功近利的狭隘的教育理念。

二、主观方面

一类是教师根本就没有认同、内化新理念。虽然新课程理念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观念的更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理念与实践的长期磨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对自己驾驭课堂出色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而这些又是被传统的评价模式(包括学生和教师评价)所认可的,对他们来说,观念的更新是难以接受的,也是最难实现的。他们只是将新理念作为一种外在的知识形式去了解和接受,在日常教学中依然故我,没有丝毫改变。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基础,这一部分教师在内心是平静的,他们按照他们认同的理念进行着日常教学,他们对新课程理念有自己的理解,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一些新理念不具备全面推广的可能性。比如说新理念主张实施个性化教育,批判以往的齐头并进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发现、引导、协助、推动每个学生沿着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前进。但我们的中学课堂,小的班级是六七十人,大的甚至是八九十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能力进行因材施教,为了教学进度,为了升学率,教师只能舍弃一些差的学生,班级授课制决定了教师不可能照顾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而只能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再说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要求师生互动,强调探究式学习,但课程改革者不知道有些非重点的普通中学中的末流学校,所招收的许多都是在小学或中学就被定性为差生的学生,和这样的学生搞探究式教学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素质较高,探究式教学是可以进行的,但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珍惜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要想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得更多的知识,告知式是最便捷的,虽然教师也知道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看,追求这种快捷的知识积累是不值得的。但中考、高考是检验学生短期知识学习效果,如果你现在就不能通过检验,还说什么长远。还有改变师生关系,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他们也都在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学习还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有些时候需要强迫。如果你和学生走得太近,使学生认定你这个老师不厉害,好说话,就有可能对你的教学要求置之不理或讨价还价,没有要求就很难有教学效果,没有教学效果的教师在目前真实的学校情境中是不能生存的,在目前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决定一个教师地位和前途的不是学生喜不喜欢他,或喜不喜欢上你的课,而是你所教学生的成绩。因此,很多时候不是教师不愿放下“权威的架子”,而是为了让学生怕你以便于管理,不能放下,因为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怕不怕你对教师任教过程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特别是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教师不认同新理念,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另一类教师在内心是认同新理念的,分析其知行脱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教师主观上懒惰,怕麻烦,不想践行新理念。对于老教师来说,他们已经在过去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建立了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常规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驾轻就熟的工作,而改革不仅会使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学优势丧失,而且探索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又需要教师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对于新教师来说,老的一套学起来比较容易,而探索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难度就大得多,也没有很好的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例子,惰性使教师不愿践行新理念。其次,风险意识使教师放缓了改革。如新课程要求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确实这样做,就必然会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相对减少,但没有中考、高考的配套改革,这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在中考、高考中的失利,这就会使学生和教师个人的发展遭受挫折,这无

疑会使教师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有所保留,力求平稳而放慢了改革的步伐,这不是教师独有的“保守”,而是人们面对改革通常所采取的做法,更何况教师的教学行为已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行为,他会对他的学生及他所在的学校产生影响,因此,在他无法确信改革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他难以承担改革失败的责任。再次,教师自身素质不高,难以践行新理念。当前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其固有的、不合时宜的关于教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这所有的转变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也是普通人,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他们的先天素质也是平常的,他们的生活理想是大众的,行为方式是合群的。他们要进行日常教学。而中学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是繁重的,再要照顾家庭,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他们中又有多少人有能力进行这些研究。这恐怕是教师知行脱节的深层原因,也是解决教师知行脱节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

加强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宣传,使教师了解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及我国教育和世界先进教育的差距,认识到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性,使教师对新课程产生认同感,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施,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不改,学校及教师追求分数的现象就不会改变,全面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新理念也就不会因为没有支撑而难以实施。

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教师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有能力进行课程改革,践行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程晓云,课程改革要完善教师参与的激励机制,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

[2]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课程·教材·教法,2003(1)

[3]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实施中校长角色的转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3(1)

[4]陈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关于真实学校情境中教师素质的思考,教师之友,2003(4)

[5]周慧娟,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思考,课程改革研究,2003(2),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新理念新课程理念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理念下再启航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