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评价机制的现状与改进

2009-09-05汪翠琴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评价

汪翠琴

近年来,我国各地学校已纷纷实施新课程改革。然而,落后的评价方式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彰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此,笔者针对基础教育评价机制的现状,提出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的评价方式,以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提供借鉴。

一、评价机制的现状

1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机械。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多以同事评价、领导评价为主。即使是学生评价,也多是行政部门强加给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偏重于“量”化,学生评价表并没有太多地反映学生关于良好课堂教学的意见,更没有真正反映学生对良好课堂教学的要求。所以,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估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偏差,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和亲疏心理,有的甚至认为对教师进行评估与己无关,对老师教学不满意,老师的课还是照常上,认为填写评价表是例行公事,因而他们不会认真填写,而是草率行事。只有当教师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平衡时,学生才会给教师负面的评价。因此,学生评价表也不能真实反映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单一,以成绩论英雄。教师工作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因而教师评价必须注意指标的完备性。而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仍以应试为目的,因此,不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在对教师评价时,都不约而同直指教师所教班级成绩,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如果该教师所教科目成绩高,对其综合评价就高;反之,对其综合评价就低。在评价中无视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承担的大量隐性工作。在这种难以撼动的强大的固有思维模式中,教师也很难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和确立新课标理念。

(3)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过于功利。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素质的教师,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又需要系统、科学的专业培训及其相应的评价措施予以保障。然而,很多正统的专业发展形式被认为过于自上而下和过于脱离学校和课堂实际,不能对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一贯认为专业发展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有些人甚至认为参加专业培训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在实践中,专业培训更多流于形式,或者仅仅为了纯粹的文凭提升,而缺乏跟踪反馈和实践操作性,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发展。因而,教师以应试教育时的专业素质去实施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

2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严重脱节。现行的评价方式仍偏重于对基本知识技能的评价,缺少对实践、创新、兴趣、科学技能和方法的评价,导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科学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局面,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察其学业成绩的好坏,通过学业成绩把学生分等与分类,通过学业成绩把学生区分为失败的学生、成功的学生和过得去的学生,一考定终身是学生不二的选择。

(3)过分追求评价的定量化,导致评价内容及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纸笔测试方式下的分数,导致了学生“为分而学”的不正常局面,基础教育走人了一个怪圈,教材越来越简单,试题越考越难,严重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避免地抹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关于评价机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对教师评价的改进

(1)转变评价主体,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价表的有效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研究表明,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学生评价比同事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自评更具有可靠性。所以,评价教师应以学生为主。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学评价中,有的因素的指标可以直接量化,有的则不能。所以对教师的评价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适当的量化体系。如在教学效果中,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人数、成绩、课时、第二课堂活动等可以直接量化,而教学态度、讲授能力、教学方法、教书育人、教师的创新及奉献精神等指标就无法直接量化,这就需要进行等级评定。所以,在学生评价表的设计上要力求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所做的隐性工作,同样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表要设置让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教学效果的空间,由学生自主决定给教师以评价。这不仅鼓励教师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风格,而且有利于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参与评价,更好地保证评估结果科学、可信、有效。

(2)实施动态评价,反馈评价信息,促进教师发展。素质教育以克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充分提高全民素质作为最终目标,可以说这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的教育。相应地,这种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评价也不应是“鉴定”、“分等”的工具,而应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发展,及时为教师提供信息反馈,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成绩,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评价,应成为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实行对教师工作的动态评价,将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价结合起来,并要加强平时性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看待,彻底摒弃那种单纯依据考核结果对教师优劣进行总结的静态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让评价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完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从教师需要、参与者的学习、组织支持和变化、教师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学生学习结果等五个层次着手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发展评价模式,改变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利性、短期性、盲目性和脱离实践的现状。通过专业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2对学生评价的改进

(1)丰富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学业成就、健康的情感态度、良好的价值观的建立等多方面考核。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应从基础知识、态度方法、思维品质、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除知识测评外,还应考察学习的态度、收集与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参加课外与社会活动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方法与创造能力等,评价中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测评。

(2)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和手段。美国教育学家波帕姆(W.James Popham)指出:“反映学生成就的证据在数量和种类上越丰富,教师给学生的分数等级就会越公正、越明智。”要体现评价的公正,就需将评

价随教学同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凭一张考卷,要从教学开始就将评价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对平时成绩予以充分重视,而平时成绩的获得依靠教师布置的作业、每次课前提问与讨论、课前小测验、章节小测验等。而期中、期末成绩也要改变以卷面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如语文的阅读、朗诵、演讲、习字、写作,数学的实际操作、情景测评,英语的朗读背诵、基本对话,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科学制作等。教师根据平时的考察成绩和期中、期末的综合成绩对学生知识技能领域目标达成情况给予全面评价。这种伴随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促使学生从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3)试卷命题的改进。命题的改革是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命题的改革可以进一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导向性。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制定考试命题原则,命题内容中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降低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另外,一学期,每门课的知识点都比较多,可是期末的一张考卷涉及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在期末考试命题中,对于每种题型,教师应适当多出几道题,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任意选几道题免做。这种采取选答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学生因对某些知识的疏漏而对学业作出错误的评判,也可避免命题组在命题时出现重点偏向的情况,从而使一张考卷更能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教师也易于分析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既有利于教师今后教学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有重点地复习、巩固。

参考文献

[1]孙波,余秀雅,改进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卫生职业教育,2005(6):133-134

[2]李慎柱,李云,试论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职业教育研究,2008(1):65-66

[3]夏蕊,刍议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中国实用医药,2006(9):79-81

[4]沈霞,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教育良性发展,宜宾学院学报,2007(2):126-127

[5]刘新平,马玉芳,中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考试(研究版),2007(3)54-59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专业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