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势语文化与外语教学
2009-09-05李威
李 威
人类除了能用语言交际、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外,还使用非言语性的手段,如表情、姿势等表达情感和思想,进行人际沟通。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同时运用是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交际过程中,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传递信息与情感,构成整个交际行为。
一、身势语的定义、特征
人类的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伯德惠斯特尔(Birdswhistel)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萨莫瓦则更为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关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
非语言交际的方式主要与身体动作有关,往往被称为身体语言(body-language),而身体语言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动作传递信息的身势。身势语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它由通过头、手等表现出的比较粗略的全身运动,逐渐发展到用手指、眼睛等表现出的细微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从广义上说,身势语主要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嗓子的音质、交流者之间的距离、谈话者选择衣着打扮的方法所传递的信息,说话人判断接话时机的方法等。
身势语最早的研究者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把用于交际的身体动作分为五类: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示势和适应势。其中人们运用最广的是符号势,它是人类长年劳动与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作为符号的身势语是“由人体姿态发出讯息的一种复杂的表情符号系统,包括面部表情符号、身姿符号、体动符号和体距符号”。手势、眼神和其他面部器官是身势语作为交际符号的主要表现形式。手势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最能体现丰富的主体形象。乐队指挥、舞蹈家、司机、交警等在各自群体中通常用通用的手势语进行交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表示多种细腻的感情。英语的an evil eye(狠毒的眼光),make eyes at sb(送秋波),cast sheep'seyes at sb,(对某人做媚眼);汉语的“眉开眼笑”、“眉来眼去”、“眉飞色舞”都表明了眼睛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其他面部器官的活动也是人类生活中传递感情的主要方式。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看,非语言符号在无声地表达着交谈者的心态与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流露。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指出:“谈话中93%意义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38%通过声音、55%通过脸部表情。”许多研究者还认为,身势语的表情、姿势、动作受人的潜意识支配,人的潜意识是不能伪装的。与语言交际相比,人们更关注交谈者间接的、隐蔽的信息,也更相信身势语所表达的内容。这些间接的、隐蔽的信息往往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更能表明人的真实情绪和态度。人们还可以用说话者的某种动作,去证实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动作的真实性和含义。例如,当一个人说谎时,发红的面部表情动作供述了他在说谎。人在害羞时会满脸通红、害怕时会脸色苍白、手脚发抖。人的心跳、呼吸速度、体温、瞳孔大小和身体战栗等比其他动作更难以控制。面部表情是人最自然、本能的表现方式。美国学者研究出人面部的10种情感表露:兴趣、喜悦、好奇、恐慌、愤怒、悲哀、厌恶、鄙视、困惑和决定。研究表明,非语言信号传播的信息是词语表达的5倍。所以,当发现说话人的词语与非言语符号相矛盾时,人们会更相信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能判断感情真假。
在文化学意义上,身势语反映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特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身势语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的共同习惯,为某一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所共有。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身势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是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不同的民族传递着相同信号的人体语言。例如,绝大部分民族文化中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肯定、微笑表示高兴、哭泣表示悲伤。由于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人们在交际中仪态举止和行为也极为不同。例如,中国人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竖起小指表示轻蔑,日本人竖起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竖起小指则表示“情人”,英国人竖起大拇指则表示要搭乘别人的车。有些身势语在一种文化中使用,而另一种文化不使用。例如,美国人在表达“我不知道”、“我无能为力”时独有的耸肩动作。
二、身势语在交际中的功能作用
象征性动作。指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象征性地表达一种意思。例如,手心向外,伸直食指和中指成V字型,象征“胜利”的手势。象征性动作有清晰明确的含义,常用来代替言语行为。
情绪表露动作。指用面部表情和各种体态动作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人们获知好消息时喜笑颜开,遇到困难时愁眉苦脸,失去亲人时痛哭流涕。情绪表露往往是无意识地传达交际信息,但也可以有意识地用于交际。情绪表露对言语行为起着重复、夸张、否定等作用,也可能与语言行为无关。
说明性动作。指人们说话时同时做出的相关动作。这类动作直接与语言行为相配合,用于说明、强调说话人表述的意思或反映某种即时的心理状态。例如,表示强调某一句话,描述一个思路、指点一个物件、描述一种空间关系、描述某事的节奏或速度、刻画所指现象、描述某一身体动作、说明某一词句的含义等。
调节性动作。指说话双方为了调节彼此之间的交际行为而作出的体态动作,是一种非语言的反馈,用在面对面交谈中维持或调节谈话。暗示讲话人继续讲,再重复一次,进一步解释,说快一点,讲得更生动一点等多种含义。
适应性动作。指人们在一定场景下做出的适应性动作,是对客观情况做出习惯性和机械性的反应。例如,人在紧张时手脚会抖动,这种动作是不自觉的和下意识的,但是在客观上行使交际功能,传递动作者的某些信息,如紧张、焦虑、不安等。
三、身势语在交际中的理论原则
身势语在社会交往中充当媒介,人们在交际时能以身势语表达言外之义,传达与词语不同的信息。和语言交际一样,身势语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语用原则,才能使交际双方成功交际。著名的语用学家格赖斯(1975)提出了“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量的准则。信息要适量:要提供丰富的非语言信息。①所提供的非语言信号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②所提供的非语言信号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内容要真实:保证所提供的非语言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①不要表露虚假的非语
言信号;②不要传递缺发足够证据的非语言信号。(3)关系准则。表意与话题内容有关:提供和交谈目的有关的非语言信息。(4)方式准则。信息要清晰、明快、有条理:①避免传递晦涩的非语言信号;②避免产生歧义的非语言信号;③使用简练的非语言信号;④使用的非语言信号要井井有条。
身势语遵循的“合作原则”在许多比赛场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乒乓球双打比赛时,双方队员通过手势和眼神来传递信息。这种非语言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源于“合作原则”的有效使用。首先,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丰富的。其次,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准确无误的。再次,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一定有关联的。最后,双方队员传递的手势和眼神是表达清楚而简练的。
四、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身势语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产物,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非语言手段,同语言一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身势语是文化习得的结果,其形成和效果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身势语的共性源于人类的生理特征。人生来就具备非语言交流的本能,作为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身势语是人类天生固有的。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可以通过身势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无声电影中的精彩表演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他的身势语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的基本理解。科学家发现,由脸上肌肉的松弛和收缩组成的脸部变化类型,诸如生气、害怕、惊奇、难过、失望、快乐等,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态和程度不尽相同。
身势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存在着更大的差异性。身势语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在一种文化中觉察到的行为表现或动作与另一种文化中觉察到的完全不同,一种文化中高雅的举止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极为粗俗。不同文化内涵的身势语表达不同的概念和意义,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甚至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误解。
(1)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表现。由于相同的生存方式,不同民族的同一身势语有相同的意义。例如,在世界各种比赛场上篮球、排球等裁判员的手势都能被运动员所接受;在战场上,士兵投降的姿势也为世界通用。各民族、各地区的一些身势语也大体上相同。例如,主动与人握手,暗示友善与欢迎;猛然拂袖而去,暗示愤懑与不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暗示自信与乐观;神色凄惶,暗示卑微与怯懦。
(2)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表现。受不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身势语言的意义和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美国人习惯用目光致意、打招呼,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日本人在闲谈时看别人的脖子,盯着对方的脸则是不礼貌的举动。英国人在交谈时很少互相对视;而瑞典人交谈时,则喜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阿拉伯人同别人谈话喜欢凝眸而视,视为起码的待人礼节。但地中海各国的人,特别是希腊人认为呆滞的目光是不吉利的,交谈时不能久久凝视别人。在阿拉伯、俄国、法国、东欧、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两个男性之间也会拥抱和亲吻对方的额头。甚至嗅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
五、在外语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身势语在外语教学情感目标中的运用
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主要通过诸如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等认知活动来完成。情感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而情感的传递、感知、表达主要是靠身势语完成的。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谁重视“情感教学”这一正式课程。谁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驱动力会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积极的情感如自信、自尊、移情、动机等,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的效果。消极的情感如焦虑、紧张、腼腆、怀疑、沮丧等,会阻碍学习潜能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外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传递信息的过程,课堂信息主要是通过身势语交流来传递的。身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身势语对情感进行调节。注意学生的情感表现。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身势语表现出来的对于语言学习活动的消极情感反应,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身势语交流的方式以鼓励、表扬学生,调动其外语学习的积极性。
2身势语在外语教学培养目标中的运用
不同民族文化的身势语有共同属性和差异性。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非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对身势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正确理解和使用身势语的各种表现形式、消除文化冲突,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非语言交际中身势语对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认识到学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与对策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外国习俗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能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传授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势语和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真实、自然、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非语言交际的知识,分析和对照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介绍和讲解目的语文化的身势语的表现、含义、功能及其与母语文化的身势语的差异和冲突,避免文化冲突在外语学习中的障碍,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敏感程度,掌握贯穿于语言交际始终的身势语传递的信息。
综上所述,身势语在人类交际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身势语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符号,心理机制,所传递的信息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伴随语言手段,身势语在交际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语言交际一样遵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遵循一定的理论路径。身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外语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和培养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Samovar,L,et a1,Communication betweencultures,Wadsworth,1981:155
[2]张治英,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3]陈宗明,符号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42
[4]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3
[5]李凤琴,身势语的本体论探索与解读,外语教学,2005(5)
[6]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外语学刊,2005(2)
[7]多晓萍,论身势语与外语教学情感因素的结合,陇东学院学报,2005(2)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