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教育从细节抓起
2009-09-04张照松
张照松
山东寿光世纪学校于2004年8月建成招生,师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学校,他们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许多教育的新课题。学校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此一时期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习惯成自然,自然成风气,教师的习惯影响教风,学生的习惯影响学风,教风、学风势必决定校风。没有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就缺乏发展的生命力,其他工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那么,如何在短时期内凝聚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呢?学校以良好习惯养成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月活动”,组织“告别不良习惯,争做文明学生”千人宣誓和签字仪式, “向不文明习惯开刀”,“向不文明习惯告别”,并开发了相关校本教材《习惯决定命运》、《孩子快乐成长的72个话题》,自编了琅琅上口的文明习惯三字经,从细节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坚持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抓住教育契机,让细节彰显学生涵养
学校努力追求“让每个女孩都具有淑女风范,让每个男孩都具有绅士风度”,为此不断思考和寻找教育契机。有一段时间,学生在餐厅就餐时说话声音很响,整个餐厅闹哄哄的。为此各个年级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高年级召开主题班会,讨论“食无语”的益处;举行宣誓活动,让“食无语”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低年级以“三字经”和儿歌的形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就餐习惯,“先洗手,后用餐,不喧哗,不说闹,手势语,用得惯,举止优雅文明餐”,并开展“生活习惯小明星”评选表彰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绝大部分学生懂得了以静为荣,也使就餐秩序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世纪学校的学生特别精神,特别懂礼仪。”每一个到世纪学校参观访问的家长和来宾都这样评价。但学校并不满足,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发现问题是水平,正视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能力”的理念,倡导全体员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生活导育教师、保洁工、餐厅工人、送水工不够尊重,于是要求学生在餐厅领餐时要对餐厅工人说声“谢谢”,感谢餐厅工人的辛苦劳动;当生活导育教师热心地提醒、服务自己时说声“谢谢”;看到保洁工在楼内外工作时说声“阿姨,辛苦了”;当送水工把纯净水送到教室时说声“谢谢叔叔”。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感谢”让所有职工感到温暖,工作干劲更足了。
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路队礼仪不够规范,学校立即抓住这一细节,组织广大师生讨论,明确了站立行少先队礼、路队行少先队礼、问好方式的规范性动作和用语,并进行了强化训练。这以后,学生路队礼仪合理规范,路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二、体验中快乐成长,活动中凸现成效
习惯养成教育应是体验式的教育,因此光靠单纯的说教不行。为此,学校把养成教育与学校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受到教育、获得成长。
学校的南、北广场投资巨大,全部用大理石铺成,且有文化浮雕、历史长廊,为学校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有一段时间,广场上出现了“雀斑”——口香糖残迹。学校有专门的保洁工和生活导育老师,是马上让他们清理干净,还是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提升呢?学校选择了后者。
学校安排了两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进行了广场“雀斑”清除与调查的行动。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测量、有的清点、有的清除。结果令所有师生瞠目:仅北广场就有2300多块口香糖残迹,平均每平方米3块多。清理的结果更是出乎师生意料:学生们用刀铲刮,用毛刷蘸着酒精刷,洒上洗洁精用金属丝擦,用打火机烘烤后拿金属丝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能全部清除。当时正值大课间活动,所有师生看到两个实践活动小组的行动后都自发地加入了清理“雀斑”的行列之中。随后,借实践活动的东风,各班展开了“嚼口香糖利与弊”专题辩论会,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有的班级还创造性地编写了顺口溜来教育同学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小同学,讲卫生,果皮纸片不乱扔。随地乱吐污环境,捡拾垃圾行为正。校内校外一个样,环境卫士人人争。”
随后,实践小组的学生对广场“雀斑”来源进行详细调查,发现“肇事者”中校内师生所占比重很小,大部分是外来人员和学生家长所为,于是实践小组写了两份倡议书,一份发给校内师生,一份制作成展板放置在校门口,对入校家长和外来人员进行友情提示。清理口香糖这件小事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强化和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
学校养成教育活动开展几年来,先后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相关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寿光市和潍坊市小学生习惯养成现场会先后在学校召开,学校的典型和创新做法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但学校并未因此满足,而是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坚持;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校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就定能让习惯养成教育形成体系,充实学生生活,积淀学校文化内涵;只要坚持不懈,习惯养成教育的硕果就定会遍布美丽的世纪园。
(作者单位:山东寿光世纪学校)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