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刍议
2009-09-02刘颖婷
刘颖婷
【摘要】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性。因为它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下属学科,具有人文社会性;而作为一门制度科学,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由于其源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是社会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因而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 教育社会;功能
一、教育社会学简介
教育社会学理论源于欧洲的古典社会学理论,社会学鼻祖孔德的社会静力学与动力学、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迪尔凯姆功能主义的人的社会化理论、韦伯的解释主义教育社会学等早期理论研究,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基础。虽然教育社会学研究发端于欧洲,但最终成形于美国。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使得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而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于是教育社会学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华德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并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1889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后来他又在《民主与教育》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社会学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于19世纪末对教育社会学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他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教育的性质、起源和功能是社会性的,该书被视为早期教育社会学的经典。20世纪上半叶,欧美社会学家主要从事“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它强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社会学知识,带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兴起。教育社会学家逐渐把研究重点从教育本身转向分析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和与社区的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分析学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社区状况与教育系统行使其功能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事业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社会学也逐渐被公认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基础理论学科。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开始从注重应用向纯理论研究转变,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当代教育社会学已成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微观研究发展到宏观研究,跨国、跨地区的比较教育社会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由于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渗透,教育社会学已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西方的教育社会学主要分为两大派:一为和谐理论学派。主要由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学派组成,其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等;当代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帕森斯、英国的伯恩斯坦、法国的布迪约等。代表作包括斯宾塞的《教育论》、布迪约的《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等。该学派认为:社会犹如一台机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关联,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与此相对立的学派为冲突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鲍尔斯和金蒂斯,代表作包括鲍尔斯和金蒂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冲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未来劳工被异化了的意识;资本主义的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一种互惠关系;教育制度正是通过一种貌似公平、客观的英才教育机制把人们安排到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上,从而使经济不平等合法化。70年代以来,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又出现了“新教育社会学派”,这一学派主张从阶级利益和群体利益的角度研究教学内容,在教育知识、教师的作用和西方教育制度等问题上持激进态度。
而从中国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教育社会学遭遇了同社会学一样的尴尬局面。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孕育期,但在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前期,教育社会学经历了近30年的停滞沉沦,1979后才开始了重建发展。因此,当前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拥着更广的发展前景。
每一门学科的出现与发展都是某些社会功能的特定需要,而教育社会学强调的是教育功能,即人通过文化教育的熏陶形成具有某种社会特质的人,通过知识技能培训成为具有某种改造社会能力的人。教育社会学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批判的困境,以及实践取向方面表现出了这门学科的独特气质。实际上,教育社会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针对普遍的教育问题,如大学的文化、教育的公平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切入,获得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