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009-09-02张飞
张 飞
【摘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对资源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尤其显著的是从物质资本的积累为主导转变为以智力资本的创造和创新为主导。智力资本不仅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回报,而且能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计的远期利益。因此,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是充分认识智力资本的价值、内涵以及如何建立一整套相关的智力资本管理体制。
【关键词】 知识经济;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
一、智力资本的内涵及特征
1.智力资本的内涵
在当前理论界,智力资本仍是一个争议较多且概念模糊的名词。一般来说,智力资本是员工通过智力劳动和所形成的能够创造新的精神财富的无形资产的总和。相对于作为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传统资本而言,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超额利润所必须的技能、诀窍、经验、创新能力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方式等无形资产。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为:智力资本=市场价值一有形资产,这个差值是智力资本被发现的原因也是智力资本被量化的目的——平衡差距、价值体现。
2.智力资本的特征
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和价值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都具有一定的依附性,特别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由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所组成的,存在于人脑之中,因此人力资本具有依附于人的特性,而智力资本的价值的大小很难确定,它的获利能力是依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工作环境,会使智力资本的潜力得到发挥,企业的获利能力会得以提高。但这种获利能力的不稳定性,使得企业拥有智力资本的价值很难确定。
智力资本的收益具有高风险性。企业拥有大量智力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创新收益,而创新收益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收益。智力资本的使用程度取决于企业智力资本的拥有者——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技术人员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可能会使智力资本的回报率低于期望值,而人才的流动也使智力资本易于流失。智力资本的损耗具有特殊性,由于技术的扩散,竞争性逐渐加强,企业最后只能获得一般利润,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原来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已经被社会所共享,不再具有智力资本的性质。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其知识的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产品及市场中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才是企业竞争的优势。然而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技术能力都能形成独特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它们同时符合能产生较高的价值、稀缺性、异质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的标准时,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理论是探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种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从外生到内生的理论探讨其发展历程,揭示了知识资源,尤其与之对应的企业智力资本及其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源泉。
2.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则是其核心课题。战略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如何认识和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行业结构和市场机会,是竞争优势外生论。但Poter及其以前的其他学者的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结构,忽视了企业内在资源及其进化路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例如同一行业的企业在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时,其盈利能力差异很大,对此竞争优势外生论解释力不足。
3.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论
企业资源学派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同的企业占有不同的资源,因此产生了不同经营效益。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拥有长期竞争优势,必须依靠其核心能力,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企业资源的组织运作形式,尤其是非物质性的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核心竞争能力是支撑企业产品线的独特技术和生产技能,是指企业通过获得和配置资源,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并得以保持这种能力。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决定因素,其核心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企业问的效益。核心能力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核心能力有充分的用户价值,可以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三是核心能力具备延展性,为企业通向多个市场提供支持。竞争优势的一个确定资源就是知识,成功的企业在于创造新的知识,并在企业内迅速扩散新知识。这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建立有机的智力资本管理体制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如何从一般性的竞争力转向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对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智力资本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智力资本管理包括对智力资本进行评价、提供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平台、以及对智力资本要素进行有效的激励。
1.智力资本的评价模型
在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许多模型中,最有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的要数瑞典的Skandia“导航器”模型。Skandia公司认为: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这个隐藏的价值差异就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对财务资本的一个补充。Skandia公司推出了一项传统会计系统不统计的、有价值的资产,用公式表示为:智力资本=市场价值一帐面价值。Skandia公司还设计出智力资本评价模型Skandia Navigator,即“导航器”,它如同航海的导航器一样,能随时测知企业所在位置与方位,并确定行驶的航线。其核心思想在于:一个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自己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企业的价值源于财务客户、运作过程、人力资本、更新与发展等五个部分,Skandia Navigator“导航器”将这五部分综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模型。“导航器”的结构像一座房屋,房顶是财务部分,包括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反映了企业过去经营的情况;房屋的墙壁是客户和运作过程,表示了企业现在的实力;房屋的根基是更新与发展,预示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企业的一切都建立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本部分处于中心位置,是决定性因素,其他部分都是通过人起作用的。
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了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而且具有有效的监测功能。“导航器”为量化评价智力资本,并将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它不仅可以掌握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还能预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为更好地管理和开发企业隐藏的价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营造共享智力资本的基础
智力资本的战略管理强调共享智力资本。对于智力资本企业应当积极地推广和使用,应当积极地从组织内部和外部寻找机会培育和利用这种资本。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明确建立获取和使用智力资本的管理和技术基础,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并推进监管下的知识传播。首先,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基础应当把具有相似兴趣和任务的知识工作者中间创建群体,为它们相互联络提供基础条件;其次,智力资本管理基础应当建立一个以群体为基础的知识获取模式,与专业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蕴含于特定的商业活动中;最后,在捕捉智力资本时应当注意要把智力资本直接提供给操作层来利用。智力资本共享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要将企业员工的智力资产转化为企业资产,就应当考虑激励问题,就必须培育一种尊重和激励智力资本创造和共享的文化。管理层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交易机制,来激励员工对企业智力资本作贡献。从经济学的立场上讲,关键是建立智力资本内部市场,是买者和卖者以公平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1)企业利润分享制
指企业所有者和企业职工共同分享企业利润的一种纯收入分配模式。实行利润分享制的企业,定期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企业利润分配给职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职工只参加企业利润的分享,不承担企业的亏损和经营风险,企业根据赢利状况决定是否进行利润分享、利润分享的比例和分配方法。企业利润分享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仅在一部分企业和高级经理阶层试行,70年代以后扩展到普通职工,70~8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得到快速发展。
(2)企业所有权分享制
指企业职工通过持有企业一定的份额或者全部的股份,同时以职工身份参加企业一般收入分配和以股东身份参加企业纯收入分配的一种企业收入分配模式。其特点是职工具有员工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股东,与其他股东一起承担经营风险,分享经营收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所有权分享制逐步在美国和欧洲流行。到9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15000个公司实行广泛的企业所有权分享,其中10000多个公司通过职工持股计划实现的,其他是通过广泛授予股票期权等方式实现的。
3.专业人员贡献报酬制
专业人员贡献报酬制指利用知识解决企业问题的职工,他们的报酬与其贡献大小直接相关。这一分配方式主要在高新技术企业普遍运用。有关调查显示,76%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各种形式奖励关键性员工,这种新的收入分配激励模式在高新技术企业尤为普遍,其实质就是智力资本逐步获得了与股东资本相同的分配地位和权利。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股份合作制分配模式,它是智力资本参与企业纯利润分配比例最大的一种新的分配模式,是企业纯利润全部进入智力资本分配范围的一种彻底的收益分享模式。
4.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
对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不能只看眼前的帐面价值,还应该着眼未来的长远利益。因为一些智力资本没有表现出直接的价值,而更多的表现的是间接价值,因此合理的评估方法应该是将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相结合,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相结合,才能科学的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2]林样.企业核心资源理论与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OO4
[3]帕特里克·沙利.赵亮译.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M].华夏出版社,2002
[4]潘安成.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5]郝丽萍,黄福广.企业的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