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盈余管理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2009-09-02李朝霞
李朝霞
【摘要】 当前,在我国各种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盈余管理现象,经过盈余管理处理后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信息,盈余管理危害了会计信息质量,损害的是相关经济人的利益和企业信誉,破坏的是社会经济市场秩序。
【关键词】 盈余管理;会计信息质量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交易规划等手段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内容进行选择并调节或控制企业的利润,对外报出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以达到预期
满意的效果,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对公司成长性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影响
从大量有关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文献来看,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从会计角度,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费用调节公司的报表盈余,从盈余管理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是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盈余管理是追求一种令自己满意的财务状态,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因此企业往往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达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二是从生产经营角度,人为控制生产进度,操纵交易的发生时间、数量金额、设计关联交易等,粉饰公司的盈余信息其根本结果是只能改变了会计收益在不同会计期的分布,并不会增加或减少企业真实的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但是,当经过盈余管理的会计盈余信息与真实的公司业绩发生了偏离时,会计报表使用者在阅读公司这一年的会计盈余数据时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对公司当年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使得会计报表信息表现出私利性
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财务信息利用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投资者评估公司的投资价值。正确、有效的评估企业财务务报告的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股东财富与利润是紧密相关的,在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数学计量研究中,人们利用利润最大化,考虑风险、时间价值和资本成本导出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型认为股东投资报酬现值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具体体现。在现代公司中,公司治理机制被设计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实际上,股东委托董事会)聘用经理人(代理人)来使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经理人从银行或债权人那里筹措资金以支持公司的运转,然后,股东再根据经营者反映的有关公司的信息做出反映。虽然经理们可以从企业中取得薪水、奖金和非货币利益(如精神上奖励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但这些利润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模式下,由于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强调,股东有权约束和罢免那些不打算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经营者。
为了保证这项权力的运用,股东们设立了两个机构:一是股东年会,股东可以在年会上对在职经营者的表现阐述他们的不满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将他们罢免;二是董事会,受股东大会之托,董事会的职责就是确保经营者为股东尽心尽力。公司的经理人为了避免遭受罢免,追求自己的利益(如管理报酬等)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就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用隐瞒各种费用(如大量的借款利息),不及时披露重大失败的投资项目,充分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等手段对公司的盈余进行管理,向外界披露显示公司成长,股东价值不断上升的盈余信息,经过这样盈余管理所披露的会计报表信息被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经理人员私利性的烙印。
三、过度的盈余管理扭曲和破坏会计信息内容和真实性
适当的盈余管理将有利于提前释放风险,规避由于股价波动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大多数公众投资者普遍看重的还是与公司盈余相关的财务指标,每一次公司盈余信息的披露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人们通常是以行业盈余和公司已往业绩作为评判公司现有和未来的获利能力,并映射到股价上。但是由于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客观存在,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暂时性的困难,造成公司的经营利润出现波动。公司要渡过这一段危机期,不仅在经营上要做努力,还得要有财务上的支持。为此,公司可以通过适度的盈余管理达到以丰补歉,均衡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的目的,以保持企业盈余的长期不断上升,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稳定公司的股价,最终让相关利益主体的长期利益得到保障。
四、盈余管理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经济事项一致相符,要求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作为一种经济
工作,必须是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的,并非是一门精算学科,但是真实性要求财务报告尽可能消除所提供信息的模糊性。经过盈余管理修饰的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或舞弊产生的信息,不仅不会对信息使用者具有有用性,还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