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音译词的文化表现
2009-09-02侯彦霞
侯彦霞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音译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深深烙上了所在文化的烙印。汉语中音译词的文化表现也是越来越明显了。
关键词:音译词文化表现汉语
任何语言在其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接触到其他语言,在不同语种的人们相互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扩展。由于各语种国家的人民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在跨文化与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某种语言中所表达的内容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此时,人们往往借助音译这一手段,弥补语义上的空白,完成双语间语义表达的互换,音译词便由此产生。
音译(transliteration)是将源语中的某一词汇按其原有读音、采用目的语符号、连音带义一起借用到目的语中而成为借词。音译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音译词(语音转写几乎等于不译),如Presi,dent译作伯里玺天德(总统)、democracy译作德谟克拉西(民主)。而广义音译词或用“音译兼表意”,如Coolie译作苦力、Mam,my译作妈咪,或用“半音译半意译”,如ice-cream译作冰淇淋、miniskirt译作迷你裙,或用“音译加类名”,如bowling译作保龄球、balIet译作芭蕾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外来的词语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在汉语中也就出现了更多的音译词,其中尤以源于英语的音译词最多。音译词是汉语词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步人信息时代之后汉语对音译词的吸收规模和速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汉语音译词的音译特点
起初的音译词,多是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他国语中有一些词在本族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而以本族语中同音的文字代替而形成。它使用汉字来译写外语词的读音,其内部的音节往往没有意义。这些音译词除了大量的人名、地名外,还存在许多这样的一类词:纳米(nanome,ter)、基因(gene]、荷尔蒙(lormone)、雷达(radar)、幽默(humor)、香格里拉(shangrila)等。该类词中的汉字只起记音作用,并无真正意义,组合之后的词不管字数多少,基本上都是单纯词。
还有一类就是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对应意思的汉语词汇,但仍音译,如:引擎(engine发动机)、麦克风(microphone扩音机)、拷贝(copy复制)、克隆(clone细胞无性繁殖)等。
汉语音译词的文化表现
音译已经是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最基本的方法,而汉语对音译外来语的吸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改造,从形式到内容都要逐步汉化。力求符合汉民族心理和习惯的过程。“语言中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作用下群体或个人从事语言价值判断和语言选择时的心理机制。”影响汉语中音译词的汉民族心理主要有:求简心理、趋吉避凶心理、趋洋促销心理、求新求变心理。在它们的影响下,汉语中的音译词逐渐有了以下的文化表现:
汉语中的音译词逐渐简洁化。早期的音译词,基本上只能表音,而不能达意,甚至有些字好像是专门为外来词造的,如费尔泼赖(faiplay公平竞争)、哀的美敦书(ul-tlmatBm最后通牒)、梵婀玲fviolin小提琴)、苦跌打(coupd)、盘尼西林(penicilFm青霉素)、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德律风(elephone电话)、烘焙鸡(home—page主页)等。这些旧的音译词令人费解,易产生歧义:有的冗长拗口,不易记忆,逐渐被人们所抛弃。现在凡是能在汉语中保存下来的音译词,绝大多数是由2至4个字组成的,而拘泥于原文的音节译得很长的音译词很难保存下来。如:America最初被译为“阿美利加”,而现在已被“美洲”所代替;modem最初被译为“调制解调器”,音节太多显得太拗口且哕唆,遂被改为“猫、与“鼠标”相对;internationaI原译为“英特纳雄耐尔”,让人不知所云,现在被“国际”取而代之,因为它符合汉语简明易记的特点。
汉语中的音译词逐渐符合汉民族;审美心理一趋吉避凶。有一些音译词翻译,大多附加了符合汉民旅审美心理的词义选择。如:“TOEFL”是一种外语考试,人们将其译为“托福”,满足了人们祈求好运的文化心理的需要。来自日本美发店的“chic”,原来是“漂亮”、“时髦”的意思。汉译时改为“秀客”。“客”是原词中所没有的意思。据说与世界驰名的澳门葡京赌场同在一座建筑物内有一家“Pizza-Hut”比萨饼店,经营快餐的店主抓住赌客进赌场渴望赢钱的心理,特意把“Piz-zaHut”译成“必胜客”,取个好彩头,以吸引赌客就餐。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在商标及产品名称的译名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万宝路(marlboro)香烟、舒肤佳(safeguard)香皂、可口可乐(coke)饮料等都鲜明地体现了音译词力图汉化的倾向。“可口可乐”,有的人曾将其译为“苦口苦辣”,此种译法只注意到声音的相似,没有考虑到词的整体意义是否满足汉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缺乏美感,而且让人觉得该饮料难喝,所以并没有被大众所认同。而“可口可乐”则照顾到了汉族人趋吉的心理,达到了音义的完美结合,从而也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应。
汉语中的音译词逐渐名副其实。经典的音译词既可以确切地传达原词的全部信息,又使人们产生了正确的、有利于理解词义的联想,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如:Vitamin的本意是“至关重要的物质”,译成“维他命”或“维生素”就很贴切;gene解释为遗传的基本因子,译作“基因”;Coolie原意为“出卖劳动做苦工的人”,译为“苦力”,既形象又贴切:Shampoo是一种具有芬芳气息的洗发剂,译作“香波”,语意明确。充分体现出这种产品给人带来的舒爽的感觉。美国著名饮料Pepsi(百事可乐)其中的可使人想到打开瓶盖的冒泡声,则似乎让人听到开瓶时的“嘶嘶”声,把它翻译为“百事可乐”既符合音,又迎合了人们企盼吉祥如意的思想。这些都是既确切表音,又明白达意的音译典范。
汉语中的音译词不断地发展变化,力图求新求变。外来词在“汉化”过程中,一般都有几种约定俗成的译法,某一种译法成为通用,但有时并非永久性通用。求新求变贯穿于交际活动的始终,人们觉得现有的词语缺少新鲜感,就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时尚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是先在年轻人当中传播,而后迅速流行。如“酷”是英语的音译,是指表面上冷漠,主要指男性的冷静、沉着。随着“酷”使用频率的增多,又可以形容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等,凡是与众不同的都可称为“酷”。现在它的新奇色彩有些淡了,一部分人就开始用“Q”,是英文“cute”的音译。年轻人总是有新的词语来丰富他们的语言,然后这样的语言就会逐渐被所有的人们广泛接受。如“粉丝”一词。随着各大选秀活动的进行。各大媒体也开始使用这个词了。如:
据说安徒生成名后曾经有一大不能舍弃的生活乐趣,就是到书店去,探问自己作品的销售情况,并为认出他的粉丝签名。
再如,“disco”以前曾音译为“的士-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通用“迪斯科”,后来就产生了“老年迪斯科”。近年来,人们逐渐启用“的士高”,因为它在音节上比较有节奏感,听上去比“迪斯科”更有动感和活力,深得年轻人的喜欢,摆脱了“老年迪斯科”给人的一种沉稳柔和的感觉。当然,一些比较固定的意译词,如“小提琴”fviolinl恢复成“梵婀玲”就是不值得提倡的。
结语
汉语惊人的包容性和表现力是外来词得以大量进入并成功汉化的内在原因。今天,当人们身穿T恤,喝着可乐(coke),吃着肯德基,开着宝马,逛着吧,唱着卡拉OK,着实是炫了一把。但由于文化的不同,在外来词的引进过程中,我们应尽量照顾汉字自身的表意性,选择恰当的词语形式,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符合我们的文化心理,满足我们的交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