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村镇区域开发:多路径发展战略构想
2009-09-02蔡艳芝刘慧君
蔡艳芝 刘慧君
内容提要 讨论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调整,提出多路径发展战略的构想。建议在继续抓好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选择强化村镇区域开发的内源发展战略。通过村镇区域开发,弥补外向型经济战略不足,减小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和西部城乡经济差距,增强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 内源式发展 多路径战略 村镇区域开发 西部大开发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4-0190-03
自2000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和部署西部大开发国家基本战略以来,西部在国家倾斜性政策下,以2010年实现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为目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并积极推动科技文教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以下通过回顾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分析和讨论西部经济发展战略。
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成就
利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库数据,对比西部2002-2006年与1995-1999年两个时间窗的发展状况,分析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区域变化。西部GDP增长速度提升了10.01%;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提升了近30%;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接近倍增,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从经济增长幅度分布变化看,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在产业结构方面,西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均有所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正以加速度在迅速变化,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升最大、增加了5.1%,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5.91%,说明西部正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迈进;在科技创新方面,专利申请受理量、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均有较大增长,技术投入的产出大致翻了一番;同时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开支两项指标值也在持续攀升,说明西部科技投入量正在放大。
从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看,2003-2007年国家在西部先后开工了56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超过6600亿元。其中西气东输工程2002年初开始建设,2004年底进入商业运营,所建天然气管道由新疆起,途经10个省(区、市),全长约4000公里,年输气量约120亿立方米,对西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铁路2001年开工、2005年10月全线铺通、2006年7月在世界海拔最高地区建成通车。
西电东送工程2001起建,拟于2010年完工,计划投资5263亿以上,将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区域,将改善中国区域送电格局,带动中国制造业、电力供应业等的发展。
从生态环境保护看,2003-2007年底,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安排建设任务26467.1万亩,包括退耕地造林8117.1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16350万亩、封山育林2000万亩。2003-2007年底退牧还草工程累计治理退化草场5.19亿亩,促进了草场休养生息、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牧区经济结构调整。2001-2007年国家累计投资279亿元,完成退耕还林及营造林6984万亩、林地治理12288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8563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6万余人。停止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使工程区13.3亿亩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管护。
在西部传统优势产业(能源化工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继续发展的同时,新的特色产业,如旅游服务业、乳制品业、水果采集加工业等也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如:陕西洛川的苹果和武功的土布,新疆南疆的长绒棉和吐鲁番的葡萄,甘肃张掖的脱水蔬菜和武山的胡萝卜,青海玉树的虫草和海东的红辣椒,内蒙古阿尔巴斯的白绒山羊和乌珠穆沁肥尾羊,四川龙泉驿的水蜜桃和阆中的生姜等。
二、西部区域发展需要继续进行战略调整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预期中的“东部先行,以东部带动西部发展”的构思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东西部的经济差距继续扩大,西部的城乡差距也在扩大,西部人民继续处于相对经济贫困的地位,西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拥有量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受限,在区域竞争中整体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如西安、重庆、成都、兰州、昆明等,但是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卫星城市和乡镇的经济辐射作用有限,乡镇与农村明显发展不足。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全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28∶1;而同年西部12个省(市、区)的城乡收入比为3.71∶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偏差最大是的贵州省,该比值达到4.57∶1,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
二是资源依赖型工业带来了不良后果。西部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在发展中形成了一批资源依赖型工业,如采掘业、金属冶炼业、能源化工制造企业等;形成了许多资源利用型城市,如陕西的铜川市、四川的攀枝花市等。由于生产经营模式比较粗放,资源的深加工和现代工业化技术应用不足,不少地方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分析西部区域的“两废”回收利用情况,全国平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9.48%,西部仅为63.79%;全国平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6.46%,西部仅为40.12%。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决策层预想东部优先发展后,西部区域丰富的资源、广阔的未开拓市场、廉价劳动力,可吸引东部资金和产业向西部流动,但这种部署效果并不理想。东部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淘汰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转移产业首先向经济发达程度次一级区域转移,并未大量进入西部区域。当前西部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重工业较发达,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的服务业发展不足。西部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大,第二、三产业偏弱,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明显发展不足,区域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理顺。2006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4.18∶3.37;西部为1∶2.8∶2.39,分别占全国的25.93%、17.34%、18.36%。
四是发展动力的不具有可持续性。2002-2006年西部12个省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17.45%,这种高速度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家发行债券、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获得,而非由区域内源式的经济活力带动的。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国家财政补贴、国债资金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随着长期建设国债逐渐淡出政策面,如果西部不能及时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未来可能出现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此外,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导致西部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制约,外资的进入速度与民资的成长速度远低于东部;进出口贸易也不够活跃,2002-2006年西部进出口贸易总额1880.39亿美元,仅占全国的3.24%。
五是科技研发的投入规模与产出效果不够理想。2005年国家科技部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五项指标,监测和评价全国的科技进步情况,结果西部12个省(市、区)的平均位次为22.42,较好的为陕西(第8位)、重庆(第12位),四川(第14),其他9个省份排名均在20位以外。西部的科技术活动投入与产出比重在全国处于劣势,产出效益与投入不对称。从投入看,2002-2006年西部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29.50亿元,占全国的12.98%;科技经费支出额2925.35亿元,占全国的14.35%。从产出看,2002-2006年,西部区域专利申请量1964367件,占全国的7.46%;专利授权量79980件,占全国的8.1%;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693.10亿,占全国的10.39%。
三、多路径发展战略:强化村镇区域开发
传统西部发展模式比较依赖相对低廉的要素价格和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了发展中的政策弹性与国家投资,并重视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本和管理经验转移。这种发展战略从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成就看,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但它不利于发展中突显矛盾的消除或缓解。固然因为西部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原始积累、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都比较弱,为扭转东西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的局面,并维持高于东部3-5%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借助外部推动力。但是,从西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取向看,内源性发展不足才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
当前西部发展的症结区域综合竞争力不足,城乡发展协调性差。因此,一方面需要提升区域发展动力,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培育区域人力资本、加强自主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促进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发展资源依赖型工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城乡发展,加速推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由此可见,西部继续发展宜兼顾外源与内源发展,选择多路径战略,改变以往忽视内源式发展的做法;宜兼顾中心城市与村镇区域建设,在中心城市以外源式发展为主,在村镇区域以内源式发展为主,改变忽视农村发展的做法。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思路,希望由外力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西部农村的发展由于经济实体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主要依靠外力恐难凑效,必须重视内源性发展。考虑到西部乡镇或小县城对于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建议推行强化村镇区域开发的内源发展战略。所谓“村镇区域开发”,指以现有乡、镇为中心组成包含农村村落的经济区域,作为城镇和农村结合的经济生产点,利用城镇的现代化元素和农村的生产要素条件,以联合开发形式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镇区域开发战略不是小城市发展战略,也不是以城市带动郊区农村的发展思路,它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乡镇企业为实体,以公司加农户经营方式为纽带,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为翅翼,通过在农村地区选择和建设中心经济区域,培植农村区域经济生长点,实现农村区域内部的经济连动和社会发展。
当前在西部村镇区域开发战略实施上,建议:一是将村镇区域建成内源式发展战略的主要平台。把乡村与乡镇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发展,承上(城市)启下(乡村)地发挥中心和纽带的作用,把城市市场的信息、资金、商品、技术输送到农村,经由不同环节的增值再反馈回输到乡、镇,最终返回到城市市场。二是建立核心村镇区域,培育民营资本力量。将原有众多的乡、镇和衔道整合为核心乡镇,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县域资源有效整合,发展中心村镇民营资本,促进内部市场扩张,形成村镇经济板块。三是根据特色产业基础,发展村镇块状经济。西部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更具多样性,适宜发展特色产业,除强化对新特色产业项目的发掘力度外,应重视奶品、水果、饮食、旅游等现有特色产业的拓展深度,形成整合生产、加工到销售功能环节的块状特色经济产业模块。四是建设现代化物流设施,强化村镇区域市场流通环节。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建设道路、河渠、动力线路、通信网络等硬件的同时,建立劳务,商品,融资,咨询等市场,为村镇区域发展提供各项服务,促进人力资本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流通和运转。五是培育村镇区域的经济实体与企业家队伍,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村镇区域企业,采取与农户有机结合或订单农业经营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 陈文晖:《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 聂华林:《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 米东升:《新农村建设探讨》,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张建军、蒲伟芬:《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发展战略构想》,《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9期。
5. 熊义杰、李乐:《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8期。
6. 大开发促进大发展——西部大开发新成就巡礼.新华网.(2008-03-01)[2008-09-0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
01/ content_7696298.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统计数据库.[2008-09-10]. http://www.sts.org.cn.
8.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及造林近7000万亩. 新华网. (2008-07-15),[2008-09-1]. http://news.sohu.com/20080715/n258163005.shtml.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