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2009-09-02陈建勇徐定华关勤
陈建勇 徐定华 关 勤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和总结我校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联动的思路与举措,介绍了相应改革举措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浙江省正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国际纺织服装强省、国际动漫之都,需要大批懂工程技术、艺术素养高、会经营管理、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为适应浙江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需求,浙江理工大学始终把“艺工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纺织类、服装类、艺术设计类、动漫类专业为艺工结合型专业,有强劲的学科、行业依托和长期的艺工结合本科教育历史,从教育理念转变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呈现了多样性特征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艺工结合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关键举措是系统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
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依托工程技术,承载艺术素养,是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2艺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辨证地处理好“知识培养的系统化”与“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的关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往往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宽,因此知识体系的构建极为重要。各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竞争力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应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点的功能及其组合和运用上。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艺术学科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追求能力培养的系统化。推进跨学院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实践性环节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成为合格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数次思维碰撞、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的能力训练系统化。
处理好知识培养系统化和能力培养系统化的关系。基于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艺术修养,根据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建立与专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最大化地体现“艺、工”结合的培养目标。
3瞄准国际化、贴近大市场、服务产业链,更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拓宽国际视野,并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链接。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带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产业链的概念,培养真正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疏理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根据国际化、大市场、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增设新的教学内容,保证其始终处于吐故纳新的动态平衡中,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4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并确保教学内容整合的顺利完成
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与企业接轨。
通过科研活动带动人才培养。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合理地吸收到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参加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关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申报各类专利,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者,均可取得学科成果的学分。实行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同步进行
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或方法的总和,它必须有教学内容作为它的载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方法。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推广课题教学方法,推进项目化的课题教学,即通过分层次的设计由浅入深的课题,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通过课题教学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并使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
在推进“课题教学”的过程中,知识背景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由设计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强调课程间的穿插、复合,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构建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的需要,推广组合式教学方案,创新授课方法,实施多课程一体化教学。
方式(1)合作组合(跨专业、跨学科教师的组合)。在一个教学主题内容下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穿插,如在针织教学模块中艺术设计教师与工程工艺教师合作进行。以行业内容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协作方式将与该模块专业课程有关联的跨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进来,这需要通过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内容沟通、分析、研究达到一种最佳的契合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会加速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最佳的教学方式之一。
方式(2)协作组合(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多种形式的组合)。邀请企业资深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达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了解自身学习目的,加强与产业的纽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贯穿于具体课程中。对学生的课程作业,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评价,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和他们的作品,使学生有机会被企业认同;另一方面让课程学习变得具有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推动力。
方式(3)多课程一体化教学。将以往分别独立的策划、设计、制作、后期四个阶段的课程,整合在一个模块中,由多位教师联合教学,课程间相互衔接。实行导师组制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学生分组做项目,提高学生的整体协作和实施能力。需安排同步进行2门课程,两个学期完成。两个班级在两个学期交叉进行。还可以合理使用实验室和教师等资源。
2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方法改革协调推进
非常重视考核的改革。既可使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批改的方式,确保考核过程的科学、规范和合理。
也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笔试+口试、理论+操作、大型作业、课程论文、作品设计等。采用“一页开卷”式考试,即学生可用一张A4纸记录有关课程内容,进入考场。学生通过一页纸的准备,系统复习课程内容,并根据重要性提炼、总结课程内容,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避免了死记硬背。如果学生要想获得优秀成绩,可安排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演讲,一方面展示学生掌握知识及表达能力,另~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的自信性。理论课程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3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巧妙应用紧密结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注意发挥现有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和优势,注重教学手段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良好条件。我校所有教室(含专业教室)都已建成为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可同时容纳20 000余名学生同时上课。学校将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资源研制列入教改项目,并作为重点(系列)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通过开展优秀课程课件、网络课件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研制、开发丰富的、高水平课件,沉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1建立了较完善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建立了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艺术设计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都有合理的结构,并保证合理的比例。
2“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系列成果
纺织工程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和动画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工业设计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各级精品课程10门,其中“成衣工艺学”获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4门。公开出版国家级规划等教材28部。开展了78个教学改革项目,在实践中检验与推广研究成果,“坚持三个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获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科研促教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培育了一批人才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产品开发和课题研究,企业、学校、教师、学生有机地互动起来,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营销策划工作室、服装新产品开发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十余项企业委托的课题,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与著名纺织、服装、动漫、工业设计等行业联合进行的横向课题达205项。在与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汉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著名服装企业以及宁波维科集团、浙江恒美数码纺织有限公司、中南卡通、浙江裕龙电机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中,很多教师与学生都曾参加过相关的科研工作。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各类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专业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让企业获得了新思路和新设计,毕业生投身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成为企业的技术与管理骨干。
4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近5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产品设计竞赛中各专业共计有20多名学生获高级别奖。在浙江省创意设计展上获奖众多。多件作品获得2007德国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佳作奖。在各类服装大赛频频获奖,其中有“时装设计新人奖”10人次,不少是第一、第二名。我校连续九年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评为“育人奖”。2007年又评为“中国十大时装名校”(首次评选)。我校9名毕业生获得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
从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入手,长期坚持“加强基础、艺工结合、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艺术与工程结合,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融合,多学科交叉互补”的指导思想。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并形成了将“工程+艺术模式”、“艺术+工程模式”、“艺工融合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浙丝模式”。
我校艺工结合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国内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正快速向国际化、网络化、市场化、高科技化发展,对艺工结合的跨学科复合型创耨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不断增加。我校已将上述三种复合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尝试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合,即以产业链为链接平台,实现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的更大范围内的跨专业交叉融合。目前学校已构建并逐步完善艺工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以“依托高技术、承载艺术性、瞄准国际化、贴近大市场、服务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责任编辑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