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爽迷的图书馆学研究及其瑕疵

2009-09-02吴徐年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厦大图书馆学图书

吴徐年

摘要俞爽迷是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作过较大贡献者之一,他的学术成果集中发表在1936年前后。在理论上,主要提出了图书馆的“三要素”、归纳了现代图书馆的性质及图书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的思想,并创办了《厦大图书馆馆报》。在实践上主要是通过对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体现出来的,他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使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工作发生了第二次飞跃。

关键词俞爽迷学术思想图书馆学史

1俞爽迷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踪迹

目前还没有发掘出较为完整的俞爽迷先生的生平简历,根据笔者所收集到的有限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有三点:第一,在1935年秋之前,俞先生曾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讲席兼图书馆主任。根据俞爽迷先生自述,他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民众教育系图书馆学组教席时,编有分类编目讲稿,后来将其中一章修改后,发表在《厦大图书馆馆报》,题名为《分类的意义与功用》。但是,何时进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何时担任图书馆主任,还需进一步查找资料。第二,俞爽迷先生是1930届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根据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发布的信息,1930届校友有冯立三、俞爽迷、张笑石等三人,并有合影之历史照片为证。第三,1935年秋,俞爽迷先生应聘入厦门大学,“俞爽迷先生,为图书馆学专家,本年秋,来校主持图书馆事务……”“今年夏詹汝嘉先生因校务忙碌,辞卸主任职务,乃聘俞爽迷先生接充。”可见,俞爽迷先生是在当时厦门大学图书馆缺少图书馆主任一职时被聘任的,至于俞先生是何时离开厦大图书馆的,则需进一步查实。

据“老槐也博客”上说,“俞爽迷是文华弟子辈中最杰出者之一。”俞爽迷先生就读于文华学校应该是在复旦毕业之后,当时文华通常是招收大学毕业生再就读两年后毕业,如此,则大约在1930—1934年期间就读于文华。但是,《江西图书馆学刊》1994年第2期上载有潘毅梅的《俞爽迷与(厦大图书馆报)》一文,认为俞曾是复旦大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及文学硕士,那么,到底是何时留美就读?这就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了。因为这存在着和俞先生在文华就读的时间上的冲突问题。

2俞爽迷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

2.1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俞爽迷先生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在1936年,大致在1934年前后就有了很好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1936年,他出版图书馆学专著两部,即《图书馆学通论》和《图书流通法》。这两部专著都是俞先生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讲席时所编,“最近分别加以改订”后出版的,其中《图书馆通论》还有1936年的京版和1937年的沪版两种,全书230页,由正中书局出版,钟鲁齐、孙贵定等人为此书作序。全书分从理论、史实、应用三个方面叙述,共计25章,内容丰富,条理明晰。《图书流通法》于1936年稍晚于《图书馆通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170页,分19章,书中“途述图书流通的价值,方法和推广,颇为详尽。”杜定友先生为此书作序。俞爽迷先生还著有《新闻学要论》、《列强侵略中国概论》等著作。在发表的论文中,以发表在《厦大图书馆馆报》上的文章为主体,分别有《图书馆在社会教育的地位及今后应有的努力》、《学校图书馆的事业》、《从纪念总理诞辰讲到教育改进中的图书馆》、《谈谈图书馆的图书选择问题》、《从(全国读书运动)说起》、《分类的意义与功用》等。作为编者,俞先生在每期《厦大图书馆馆报》上都留有文字,其中《写在刊前》和《编者》两文,也颇能反映俞先生的思想。另一篇则是发表在《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上的《图书馆与社会教育》。相对而言,目前人们对俞爽迷先生的学术思想的认识,比较多的是从《图书馆通论》和《图书馆与社会教育》一文中去分析、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获取资料较为困难。由于俞先生的要素说在1980年代就被黄宗忠先生提及,引自《图书馆学通论》一书,因此,该书就成为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者重点搜寻的专著之一。《图书馆与社会教育》一文,则主要是通过《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一书流传的,由于范并思教授的精彩点评,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欲望,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理解。

2.2主要的研究思想与成绩

俞爽迷先生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的构建方面是有较大贡献的,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要素说”的提出。俞先生对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图书馆“三要素”,“1936年俞爽迷出版了以‘三要素为中心的《图书馆学通论》。”他的这一学术思想,完全是建立在当时国内外相关思想上的,基础即是德国图书馆学家的理论,“现在把德国休叶氏年下的定义写在下面:‘图书馆是艹鬼集有益的图书,随着大众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俞爽迷先生就是从这一定义出发,进而分析出图书馆的三个要素:“从这个定义看来,图书馆的设立,实包含以下三大要素:(1)要把有益的图书积极的保存。(2)要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之。(3)要能够活用图书馆,以增进人民的知识和修养。”简言之,图书馆的三要素为图书、方法和活用。

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以要素说为主体的,刘国钧先生1921年提出设备、管理员和书籍,1934年又提出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1922年,杨昭悊先生在《图书馆学》一书的“凡例”中提到“经费、建筑、设备是经营图书馆的要素”。戴志骞先生于1923年《论美国图书馆》中提出图书馆管理的要素,陶述先先生在1929年的《图书馆广告学》中提出书籍、馆员和读者为三要素,杜定友先生提出了人才、书籍、财力和时势为四要素,后又提出书、人、法的“三位一体”说,等等。甚至包括梁启超先生在内,也提出了图书馆的要素:“图书馆有两个要素,一是‘读者二是‘读物”,。归纳起来,当时认为图书馆的组成要素有书、人、设备、方法、建筑、财力、时势、法等。俞爽迷先生的三要素,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将“活用”作为图书馆的要素之一,在他的三要素中,图书和方法二要素,前人已述,“活用”之要素则是将当时有关活用图书馆的论述与思想提高到了“要素”的地位,使之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之一。“活用”要素的提出,可说是综合了各种要素,实际上指出了图书馆的终极目标,因此也是指出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根本点。可以说,俞先生所论述的关于现代图书馆的意义、管理、开放、业务、读者心理、图书馆与社会之关系、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等,其根本思想都是由“活用”而生。因此,俞先生将“要素”这一研究方法,在他的《新闻学要论》一书中进一步应用,认为“新闻的要素,就是人们心理上的产物。”并将这心理上产生的要素归纳为六条,“新闻的要素”成为该书第二章的标题。可见,俞先生对要素的研究,其范围已超出了图书馆学领域,并且已深入到心理层面,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他的图书馆的“活用”要素是极有帮助的。

其二,归纳了现代图书馆的性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最早理性地归纳图书馆性质的,大约应是刘国钧先生,刘先生从近现代图书馆的定义、目的、要求、宗旨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时空上从中国古代始有“柱下史”和希腊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为起点,直到近代美国“新式图书馆之发展乃一日千里”为时空链,形成了一个比较丰富的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学术思想宝库。俞爽迷先生提出的图书馆性质成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末,俞爽迷先生在《厦大图书馆馆报》上撰文,提出了现代图书馆的4大性质:“一、自动的而非被动的;二、活用的而非保管的;三、平民的而非贵族的;四、社会化的而非个人的。”在这4条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国钧先生思想的影子,因为其中的一、三、四条性质,就是刘国钧先生在14年前提出的,但俞先生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进步,更深入地提出了这些性质。他认为,图书馆决不能被动地等读者上门,而是要积极主动地采取种种办法,设法引起社会上各阶层人员对读书的兴趣,要主动服务、主动宣传、主动地走出去,“如图书馆的推广,巡回文库,流动书库等等的设立。”在对“平民化”的论述中,则更具体化,认为“凡是有读书识字能力的,不问他的年龄职业,性别与地域,都在欢迎之列,”并提出了“现代图书馆对于阅览人是无限的”的论点;图书馆的知识宝库,不能为少数“读书人”独占,而是要将知识传播给任何人。简洁明了的表述,也充分体现出俞先生的文字功底。在对“社会化”性质的论述中,认为“现代图书馆却因为注意图书的活用,所以一直就注意阅览人,并且注意到没有来馆阅览的人。”这里,要注意“没有来馆阅览的人”,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因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图书馆界才正式开始了大范围的“为不到馆读者服务”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一是大力开展图书馆社区化活动,对乡镇图书馆的现状进行调查,获得了大量数据,其中一个突出的结果是关于图书馆的布局与密度的结论,应对了因时间、空间、交通、路程等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不利因素。其二,则是大力发展电子图书馆,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由于不断加深理解和不断加强为“没有来馆阅览的人”的服务,因此,“普遍服务”成为了21世纪图书馆服务的逻辑起点,这一视点,也加深了新时期图书馆学的研究深度。

“活用的而非保管的”,这是对现代图书馆的最直接最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对当时图书馆界先进的学术思想的概括。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李小缘先生已自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现代图书馆和藏书楼进行了对比,在对藏书楼思想激烈批判的基础上,充分阐明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动静说”,即藏书楼是静的,图书馆是动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主要的学术思想。所谓图书馆是动的,其实质即是要“活用图书馆”,活用图书馆的提法,大致由马宗荣先生先提出,他是在分析了藏书楼保存图书的“力”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图书馆的“力”是与藏书楼时根本不同的力,“就是图书馆的活用”,对图书馆中文献的活用,犹如人们对饮食求消化一样,并引用杜威的话,认为藏书楼是贮水池,图书馆则是喷水池,为活用图书馆作了极好的注释。1926年,沈祖荣先生针对图书馆功能的发挥,指出其关键点是“其馆内之书籍,能否活用于社会……”李景新先生也深刻地提出了“图书馆已由保藏时期进而到了活用时期……”这种活用图书馆的思想,是对新图书馆运动早期人们对于图书馆的“改良”思想的一个飞跃,完全将图书馆的活动置于一种主动的服务状态,并以此来构建新时代图书馆学理论的大厦。

可见,俞爽迷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图书馆是“活用的而非保管的”,既是对当时图书馆界先进理念的归纳总结,也是根据其本人的学术背景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思想。和马宗荣先生一样,俞先生引用了杜威的“贮水池”和“喷水池”的比喻,这是他“图书是智识的泉源”思想的进一步表达。在俞先生看来,活用图书馆则是当时图书馆最高层面的服务。俞先生将图书馆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即保守时期、被动时期和自动时期,认为被动时期图书馆的特征是以“公开”和“流通”为目标,是要吸引读者来馆利用图书,并认为当时中国图书馆界的整体阶段是在第一、二期之间,欧洲的图书馆大致已达到第二时期。图书馆的“自动时期”则具有较高的标准,是建立在图书馆的公开、流通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方位的主动服务时期,此时期要更多地考虑方便读者利用,更要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主动去教育、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要指导读者利用图书,要为读者选择和推荐图书,要为失学者提供学习、教育的同等机会,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所社会的学校,并认为当时的美国图书馆界已在第二、三时期之间,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事业。从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俞先生所提倡的活用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他认为的图书馆的“自动时期”,这种引领图书馆发展方向的思想,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其三,图书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的思想。俞爽迷先生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是紧紧地将其纳入社会教育的范畴展开的,无论是他的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社会教育的中心,要将学校图书馆社会化,以及图书馆要平等、自由、免费地服务等思想,都是如此。因此,他十分关注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教育的进展。1929年8月22日至29日,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世界成人教育会议,参会人员410人,其中有一个主题即是教育与图书馆的关系问题。当时,国内民众教育、乡村教育等教育活动也正在蓬勃开展。在此背景下,俞先生根据国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终身不断的教育”的概念,“因为没有图书馆,一个人终身不断的教育,至少要受无形的打击。”这种思想,是建立在要创建一个“活的图书馆”的基础上的,要使图书馆“活”起来,因为“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物,其目的在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应该将图书馆建成为社会教育的中心,具体就是国民修养的中心、国民游乐的中心、普及教育的中心。图书馆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社会教育中心,是因为图书馆进行的是一种无限制的教育,是一个不分男女老幼、身份贵贱,都可以免费平等地利用图书的机构。

在社会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图书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是训练图书馆员的教育,乃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教育轨迹,来适应,来创造,来开拓个人和社会的生活。”图书馆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活”的图书馆的全部含义,从而深层次地反映了图书馆的文化使命。因为图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文化的代表物。图书馆则是收集图书的专门机构,也可以说是保存文化的场所。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已由过去藏书楼的“静”的特征转化为图书馆的“动”的特征,动的特征是以图书的传播为基点的,因为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除了在人们的记忆中,或通过口

口相传外,主要是藉由文献进行传承,因此文化的发扬主要靠文献的传播,“图书的传播是图书馆的责任”,根本的就是要设法用图书来满足民众的知识需求,进而又提出了超越时代的观点:学校图书馆社会化。如何使学校图书馆社会化?“学校图书馆应拆除其学校的藩篱,公开于社会民众,使一般民众都能来读馆中的图书,以增加其‘文化财的享受;是为今后学校图书馆应有的新事业。”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是学校图书馆的努力目标。

3创办《厦大图书馆馆报》

中国的第一、二代图书馆学家,许多都有亲自创办、主办图书馆学刊物的经历,而且是忠实的撰稿者,俞爽迷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俞爽迷先生于1935年被聘为厦门大学图书馆主任,随之即创办《厦大图书馆馆报》。该刊于1935年9月30日发行第一期,为月刊,发至第8期(1936年5月30日)休刊,共发行1卷8期。编辑为俞爽迷,俞先生学有专长,经验宏富,自接任以来,馆务整顿,并发行馆报,藉与国内外图书馆以通声气,而期图书馆学之发扬。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提倡图书馆,促进图书馆事业,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应用方法为目的,不仅要引起图书馆界内人士研究之兴趣,还在普及图书馆常识。从宗旨上就可看出,这是一份雅俗共享、学术研究与普及智识共融之刊物。刊物主要栏目有:学术研究、书报介绍与评介、新编图书目录、工作与读者统计、馆务活动信息等。每期约50页,是一份面向全国的刊物,定价5分。该份期刊具有学术研究、自由探讨的氛围,欢迎投稿、欢迎交换、欢迎批评,在当时,这是一份学术氛围较浓厚的刊物。

俞爽迷先生为此刊花费了很大精力,为使该刊更具特色,每期都请著名人士为刊物题名,所公开发行的8期中,刊名题词按顺序分别为郑贞文、杜定友、刘国钧、朱家骅、沈祖荣、王世杰、孙科、王云五等8人,这些名人所写的题名,为该刊增色不少,8期共刊载学术论文近50篇,平均每期约6篇,这与当时大多以信息报道为主的刊物不同,相比而言,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为一批热心于图书馆事业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的场地。俞先生作为该报负责人,在该刊上的发文,前半期主要关注的是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后半期主要探讨的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采访、分类等问题。在该刊的第8期中,俞先生满怀着复杂的、遗憾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写了一则短小的告别词,“别矣,诸君,前途珍重,”随之休刊。

4在厦大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业绩

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37年改为“国立”。在刚建校的一年中,图书馆称为“图书课”,隶属于该校教育部,1922年9月后,改名为“图书馆”,隶属上直接归校长。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两次飞跃,第一次始于1922年9月,当时该校聘任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的裘开明先生主持馆务。裘先生到馆后即将“图书课”改为“图书馆”,通过一学期的辛勤工作,理顺了馆务并使其能按要求正常运作。随之,从1923年2月起开始大力整顿馆内业务工作,先后制订章程,分编图书,编制书目卡片,办理出纳,成立图书委员会,选购图书,使原有几百册的藏书迅速增至1万余册,此时的图书馆已具现代图书馆的雏形,以后的历届图书馆主任,大都按此框架运作。厦门大学图书馆发展到俞先生接任图书馆主任时,在国内图书馆界已有相当地位,“而西文书籍,刊物之完善,据说为国内各大学图书馆所罕见。此时,“可以说是第二黄金时期之发端预兆。”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第二次飞跃,是在俞爽迷先生的领导和努力下形成的。“俞先生对于他的工作非常热心,他在厦大的成绩,可说有口皆碑”,俞先生到厦大图书馆任职后,迅速对图书馆的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平等、开放、自由的原则,为读者着想,加大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力度,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每日上午8:00—12:00,下午1:00—5:00,晚上6:30-9:30。星期日的开放时间为:上午9:00—12:00,下午3:00—5.00,晚上不变。国定假时上午不开,晚上照旧,寒暑假开放时间另定。为吸引读者,将新刊移入阅览室,任人阅览,开辟为读者服务的存物处,设立成绩室,以发挥图书馆的展览作用,增加收集地方志的力度,加强书刊的购买工作,力图创建一个具有较大特色的馆藏体系,大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除了出版《厦大图书馆馆报》外,还出版有《中文图书目录》和《本馆简讯》等等。

俞爽迷先生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业绩,是连续开展了二届读者读书活动竞赛。

当时的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主办召开了全国读书运动大会,组织和推广读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和促进国民对读书的兴趣,为让更多的平民参加读书活动,还与上海各大书店联系,在读书活动期间将图书价格减半。在此大背景下,俞先生在校长的支持下,连续组织了1935—1936年两年的读者读书活动,为广造声势,同时也为解决开展活动的费用问题,在校内教职工中开展了捐款活动,上至校长,下至教员,纷纷捐款,共有38人捐款,收到捐款39.5元大洋,用于购买奖品(书券银盾等)。首次活动于1935年11月30举行,12月3日评出1、2、3等奖各1名,3名纪念奖。这次活动的开展,为推广阅读积累了经验。随后,在1936年的5月份,举办了第二届读书竞赛活动,读书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图书的利用率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5对俞爽迷先生学术引用中的一点疑问

俞爽迷先生对于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善于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融会贯通,拓展自己的学术思想。例如在《图书馆学通论》中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除若干细分处不同外,其余和杨昭愆先生于192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一书中提出的体系,在文字、内容、排列方式等方面都相同。作为一部编著之作,又在当时缺乏研究人员、缺乏更多的学术思想的情况下,将自己认同的研究成果采取“拿来主义”,在此基础上推出经过自己思考、消化后的论述,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如何把握学术引用之度方面,经过资料对比,也让笔者产生了一点疑问。

俞爽迷先生于1936年发表的《图书馆与社会教育》表达了俞先生对社会教育的关注。文中对图书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价值作了较充分的论述,集中归纳了当时图书馆界在这方面的认识。应当讲,其第4部分关于馆员是图书馆的重心的论述,尤其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然而,在学习与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这近2000字的论述中,与徐旭先生在《民众图书馆学》一书第一章《民众图书馆教育》中的第一节《民众图书馆教育之重心》中的论述,除个别字外,其余皆同,俞先生的文章仅仅是多了末段68个字符,这一点,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也作

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徐旭先生约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无锡的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工作,该校后来改名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徐先生在该校担任了5年的图书馆主任,同时担任图书馆实习指导、图书馆学科教授。为指导和教学之需,徐先生先后编写了一些讲义,如《民众图书馆学》、《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图书馆与民众教育》等,都是在讲义的基础上成书的。徐先生自称“未曾受过西洋图书馆学的洗礼”,他在之江大学修业二年,由于经济困难而辍学,随后参加工作,用薪金一方面解决自己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供其弟上学(金大农科学院)之需。《民众图书馆学》一书是“赴粤入研究所”后于1935年4月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可见,徐先生的观点与论述,是出书在后,而至少在30年代初已形成。俞爽迷先生的《图书馆与社会教育》一文,则是发表在徐先生的讲义形成之后。而且,从已知的俞先生出版的若干种著作中,并没有发现关于图书馆重心之论述。因此,大致可以确定,关于图书馆重心之问题的研究,是徐旭先生在先,俞爽迷先生在后,如是这样,则俞先生是将徐先生在《民众图书馆学》一书中关于“民众图书馆教育之重心”采取了“拿来主义”,组成了《图书馆与社会教育》一文的后半部内容。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待,而决不能用当今的学术价值观给予评价。

首先,需要进一步搞清历史的事实,因为徐旭先生和俞爽迷先生有过一段同事的经历,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共事过,同时讲授图书馆学相关课程,如果钟鲁齐先生论述确切的话,大致是徐旭先生先离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而人粤,俞爽迷先生则继任其图书馆主任不久,亦离开该院前往厦门大学图书馆任职,以后两人在学术上还有联系。俞先生有关“图书馆重心”论述的“拿来”,是否经过徐旭先生的认可,这是需要进一步查考的。不管情况如何,我们都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实事求是地讲,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之说。由于当时图书馆界人才缺乏,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初兴,学术观点的雷同现象较多,当然这并非是为“拿来”说词,而是要提醒在进行学术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避免完全用现代的要求和标准去衡量、评价历史现象。当然,即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大量的几乎完全“拿来”的现象,如果没有其他特殊的原因,亦是不可取的,至少在学术思想和规范上来说是不够严肃认真的。

参考文献

1钟鲁齐·钟序·见:俞爽迷·图书馆学通论·南京:正中书局。1936

2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65—368

3http ://Chinese. fudau, edu. cn/zhongwenxi/xiaoqing/1930,asp

4吴家镇·吴序(1935,10,27)·见:俞爽迷·图书馆学通论·南京:正中书局,1936

5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3—64

6http://Oldhuai, bokee, com/6213994, html

7 http://www, cnki. com. en/Article/CJFDTotal_JXTS402. 028. htm

8馆主任近著将出版·厦大图书馆馆报,1935(4):31·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3

9杜定友·俞著《图书流通法》序·厦大图书馆馆报,1935(5):15·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21

10,11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7

12,13,25,27俞爽迷·图书馆学通论·南京:正中书局,1936:2,2—3,6—9,38

14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见: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43—47

15俞爽迷·新闻学要论·上海:大众书局,1936:9

16刘国钧·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见:史永元,张树华编·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1—3

17,18,19,20,28,29俞爽迷·从纪念总理诞辰讲到教育改革中的图书馆·厦大图书馆馆报,1935(3):23—29·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17—123

21马宗荣·现代图书馆研究·见: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38—42

22沈祖荣·中国图书馆目录应采书本式抑卡片式·见:丁道凡搜集编注·中国图书馆界先驱沈祖荣先生文集(1919—1944)·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38—43

23李景新·图书馆学能成为一独立的科学吗·见: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编·百年文革: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65—70

24,26俞爽迷·图书馆在社会教育的地位及今后应有的努力·厦大图书馆馆报·创刊号,1935:6—11·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0—15

30俞爽迷·学校图书馆的事业·厦大图书馆馆报,1935(2):2—8·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46—52

31,33卢希圣·本馆之过去·厦大图书馆馆报,第2期:19—20·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3—64

32俞爽迷·别矣诸君·厦大图书馆馆报,第8期:57·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425

34,35郑廷璋·对于本校图书馆之几点意见与愿望·厦大图书馆馆报,1935(3):31—34·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25—128

36孙定贵·孙序·见:俞爽迷·图书馆学通论·南京:正中书局,1936

37本校训育处·图书馆为捐赠读书竞赛运动奖品鸣谢启事·厦大图书馆馆报,1935(3):64·见:国家图书馆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58

38俞爽迷·图书馆与社会教育·见: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77—81

39徐旭·民众图书馆学·上海:世界书局,1935:序

40庄夏泽·庄序·见:徐旭·民众图书馆学·上海:世界书局,1935

猜你喜欢

厦大图书馆学图书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图书推荐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