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图书馆分馆馆藏建设的思考
2009-09-02杨巧兰
杨巧兰
摘要要加强高校图书馆分馆馆藏建设,应该根据读者所需,进行特色馆藏建设,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为院系教学、科研服务。
关键词分馆馆藏建设资料室
1高校图书馆分馆的特点及馆藏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分馆,是大学中心图书馆下属的院系图书馆,业务上受中心馆指导,行政上由院系统一管理。分馆与中心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有自己的专业特点:
首先,在馆藏上强调专业特色,注重学术性和权威性,具有一定的深度。
其次,服务对象单一,专门为本院系师生和本行业的读者服务。由于它与院系师生联系密切,因此能够及时了解读者所需,直接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读者借阅方便,手续简单而且变通性强。
另外,分馆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图书馆管理业务技能外,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图书馆分馆担负着为院系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重任,具有着学科信息集中、信息种类更加齐全的优势,它的信息资源更贴近学科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是促进重点学科顺利发展的重要设施。
在网络不断完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今天,如何把分馆馆藏建设得更有特色,是院系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其生存价值的体现。
2加强高校图书馆分馆馆藏建设要深入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使分馆的馆藏适应专业的研究课题,必须首先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取得读者的认同和支持。院系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该学科的专业人员,一般都是本院系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同一行业的读者。其中主要读者对象——教师是院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重任。人才素质的高低是检验院系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满足教师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首要职责。当然,研究生和本科生是院系的培养对象,也是分馆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人数多、文献需求量大,保证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就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2.1以北大外国语学院图书分馆为例,目前教师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1教学参考方面的有关文献信息。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等。学院的工作是以教学为主,自然这部分信息所占数量最多,尤其是那些教学参考文献,比如:经典专著、名校联合编写的教材等。采集世界名校教学参考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在借阅时间长,借阅次数频繁。
2.1.2科研方面的文献信息。
教师的科研选题一般与所在学科的教学方向紧密相关。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学科实力雄厚、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相对较高。
2.1.3学科建设方面的有关文献信息。
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都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作为院系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是文献采集的重中之重。
2.2硕士、博士研究生构成了读者的大多数。
硕士、博士研究生担负着各个专业、学科未来发展的重任和希望。他们需要阅读和检索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需求表现出求多、求全、求专的特点。
2.3本科生读者因年级不同借阅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都借阅基础读物,简易读物,中外文学名著、译著,基础语言和语法,所学语言的国家概况等,而三、四年级的学生则把借阅需要集中在所学专业的外国文学、翻译写作、报刊阅读等书刊资料上,为撰写论文和毕业实践做准备。
2.4同一专业的外来调研读者。
其中,国内的外校研究生占多数,他们为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而来,需求集中在专业图书、专业期刊和历年研究生论文上。所表现出的特点是:远道而来,不了解馆藏状况,需求量大,时间仓促,需要的咨询服务更多一些。
3针对读者需求加强专业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3.1请教师参与和指导各个专业的馆藏建设。
教师参与馆藏建设具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双重角色。教师懂专业,了解读者所需能弥补采访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减少馆藏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提高馆藏建设质量,少走弯路,节省经费开支。
多年来,我们每次购买图书、订购报刊都首先征求专业教师的建议,坚持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原则,实践经验证明这一举措在分馆馆藏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比如:2003年经过教师推荐,由中心馆运作,用世界银行贷款购买的国外原文图书,借阅人次多,急教学科研之所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每年的小语种专款购书都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3.2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虽说我们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但在现阶段,印刷型文献仍是专业图书馆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但要充分地利用它,而且还要不断充实它。可是由于购书经费紧张,每年采购新书很少,主要靠单位或教师赠书。比如,德语专业杨业治老先生的赠书就很有价值,有的还填补了德语馆藏的空白,受到外国专家的青睐,为开设研究生专题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歌德学院的赠书也为德语专业补充了非常重要的文献。
对剔旧工作,应谨慎对待。特别是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书刊更应如此。因为越是古老的文学语言文献,越需要我们重点珍藏,这点与更新较快的理科专业相比较,反差要大一些。比如:外语原文日报,多年来越积越多,虽然查阅人数少,占据库藏容量较大,却是非常珍贵的、系统性的历史资料,是不可取代的宝贵财富,更不能剔除。考虑到其占据空间大,我们设想能否把这部分资料转换成电子版来保存?如果能实现,第一,解决了库藏拥挤问题;第二,使这一部分历史珍藏得以保存下来;第三,提取方便,避免了报纸无法长期保存的难题。
在分馆馆藏建设中,要针对专业特点,做到四注意:
(1)要注意收藏本院系作者的学术文献,因为其更贴近专业特色。
(2)要注意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促成文献体系的形成。
(3)要根据文献资源的构成,按照教学和学科需要,分别建立教学参考、学科建设、专题研究、研究生论文等导航服务系统。
比如,外国语学院的“教师文库”,初期是由英语系资料室在阅览室设立的“英语系教师专著”展柜。1999年,外国语学院成立后,“教师文库”被扩大成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四个专业的“教师专著展”。虽然所占馆藏很小,但是却凝集了教师多年来的劳动成果,因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与青睐,查阅人数多,效果非常明显。2006年,再一次推广到全院,建立了现在的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库”专柜展,内容包括全院20个语种的教师专著和论文以及知名的校友专著。“教师文库”的建立对教学科研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自1978年以来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数据库、中外期刊目录数据库,2006年又开始
了对本科生学位论文的整理收藏,并建立论文题目数据库,为读者查询、借阅提供了方便。目前这项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今后需要在分类和专题方面进一步完善,不断回溯、整理以往的学位论文,发挥它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另外,学院现有重点学科2个半,建立重点学科数据库应该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还可以开设会议资料、专题论文等收藏,因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师每年都组织、参加一些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议。
3.3院系图书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网上特色资源体系。
网络环境的形成对图书馆馆藏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虚拟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专业图书馆也必须面向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上特色资源体系一虚拟馆藏,为专业图书馆建立起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4实现“资源共享”是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
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极大地丰富专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使馆藏建设超越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的信息需求;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和显著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3.5“馆际交流”的传统互补方式,依然是专业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有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分馆可以与本行业的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建立交流关系。对外交流是当代图书馆的重要功能之一,任何一个图书馆,若脱离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不可能成为先进文化阵地。
4复合型图书馆工作人员是高校图书馆分馆馆藏建设的必要保障
列宁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要提升分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
4.1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要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对馆员进行图书管理知识讲座。脱产学习要和在职学习相结合,单位学习要和自学相结合。既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学习和提高,又要重视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他们应有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目前,在分馆管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中,分馆工作人员已不再是单一的管理员,而是系统馆员、知识导航员、知识咨询员,需要成为复合型人才。
4.2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为事业勤奋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具有甘愿为他人作嫁衣、甘当“铺路石”的品德。
分馆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认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培养自己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有主人翁的精神。要树立爱岗敬业,“惟读者至上”的服务意识,提倡把读者放在首位的服务精神。服务态度和蔼、主动、热情、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作读者的良师益友,在尽职尽责地为读者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2堵海燕,专业图书馆服务新探,图书馆论坛,2006(5):15—17
3袁琳,特色馆藏与特色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2005(1):105—106
4罗群英,论高校专业资料室的数字化建设,图书馆论坛,2006(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