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教学的探索运用
2009-09-02李新春
李新春
摘要“体验教学”是一种关注学习个体特征的教学方式。能让每一个学习个体都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憾、内省、反思,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习个体中已有知识相联结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探索着运用体验教学的。
关键字体验教学 教学方式 探索运用
一、运用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育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天然好奇的艺术。”(法朗士语)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下,学生会乐意地学习,积极探究,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
如教“认识物体”。教师展示教具,告诉学生哪是长方体、哪是正方体、哪是圆柱、哪是球,学生对这些物体的认识往往不怎么深刻。如果运用教具,通过做滚动、堆积木等游戏活动,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这些物体的运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对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功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求异思维,探究计算多样化,让学生体验个性化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启发求异思维,探究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一年级数学:学校里有9个足球,借走7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立刻就会异口同声地答出——2个。老师要求同学们试着写出算式,学生会写出这样一个算式:
㈠:9-7=2
这道算式其实不是唯一的,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探究多样的计算方法。运用填空法,9-()=7、()+7=9、7+()=9,并找学生把不同解法写在黑板上,就可以得到以下算式:9-2=7,7+2=9,2+7=9。
后三种解法是对学生方程解题思想的启蒙。
通过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探究运算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这实际上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只有这种真实的感受,才能提高不同个体的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不同个体的数学运算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学习过程,尝试自身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更不要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而应该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如,教“四则运算”中的下面这道例题: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温习旧知识,运用分步法解题:
运算方法一:
270÷30=9
180÷30=6
9-6=3
运算方法二:
270-180=90
90÷30=3
教师启发学生列成一个算式:
270÷30-180÷30
=9-6
=3
在此基础上启发列成如下算式:
(270-180)÷3
=90÷30
=3
由此推导出运算法则:算式里有一个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数字。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教学,体验数学知识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在形成阶段,小学数学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是逐步发展的,同时也是抽象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才可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这些关系,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在运算中,学生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化圆为方”,先将圆分为16个同样的扇形,然后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对此学生往往弄不清,这样推得的公式是精确的还是近似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圆分割成32、64、128等份……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图形,在这个过程中,拼得的图形不断变化,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与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直觉的极限过程”,体验到“圆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和转化”,从而推出圆面积公式。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在实践、体验、创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亲身实践中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