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思考
2009-09-02曹裕霖朱斌
曹裕霖 朱 斌
摘要充分挖掘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是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目前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缺乏的现状,探讨影响其实效性发挥的原因,提出要创新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要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
关键词大学生 假期社会实践 实效性 对策
大学生的寒暑假时间占了一年的四分之一,有效利用好这段宝贵时间,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假期学习、活动、生活大体上可分为参加社会实践兼职打工;埋头苦学,参加各类培训班;出行旅游度假观光;在家虚度光阴“无聊”四类现象,尤其是在家“无聊”占绝大多数。因此,加强大学生假期综合素质训练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缺乏之现状
1.假期社会实践育人目标的片面定位
当前,在假期尽可能多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校加强实践育人的普遍做法。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磨练,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了教育,但是从假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来看,其育人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很多高校把假期社会实践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其政治功能,结果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出现“口号好听,场面好看,内容空乏,收效低微”的情况。这种育人目标忽视了素质教育对假期社会实践的要求,忽视国民基础的文明教育、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忽视大学生思想、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假期社会实践的育人目标与实效产生重大偏差。
2.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
自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全国高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曾掀起高潮。但他们多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或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这对培养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固然重要,但对与学生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却设计较少,这是遗憾。
根据主体教育理论,假期社会实践是注重大学生主体参与、价值选择和生活体验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和特点,应该依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制订出适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但目前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没有很好做到这一点。
3.教育者重视不够且引导不足
课堂理论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指导也不到位。实践指导老师配备不足、职责不明确,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有效指导,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来加以正确引导,往往社会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学生个体的收获却甚微。
还有,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规划阶段的理论指导、实施阶段的实地帮助、评价阶段的考评机制等都流于形式,从学校层面到院系层面,没有安排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这些工作都缺乏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缺乏之原因
1.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育人的实效性主要取决于环境和人的因素,只有将育人目标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环境与人的互动与通力合作下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目前,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教育合力远没有形成,因为各方力量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一,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积极性不高,他们只关注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其真正效果只能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
2.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诸如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不是一个孤立被动的事情,而是学生个体自觉追求的目标。只有使大学生置身于沸腾的社会生活里,处在真实、生动、具体的环境中,让他们深化从校园、课堂和书本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切实从内心深处把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通过实践教育得到满足,如此,才能体现教育的本体价值。
而现实中,高校在设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考虑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没有公正、合理、科学地评价和看待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实效性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负面影响和冲击
大学生是一个对新生事物极其敏感的群体,市场经济大潮下,大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不良思想、不正之风的影响,引导得好则有助于他们成长成才,否则容易容易堕落腐化。现实生活中,一些萎靡的东西,如“一切向钱看”、“人生如梦”、“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使得大学生在自身价值体系的构建时失去了社会主义价值规范的指导和约束,随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产生较大冲击。
三、创新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
1.细化育人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引航标,目标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行动的质效。要提高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就得首先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活动的规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要求,构建一个合理的育人目标体系,并尽可能地细化,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根据实际,尽量把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个人品质、品德能力等育人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学生群体中,要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加以贯彻落实。
2.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合理渗透德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是“未受磨难的一代”,社会阅历贫乏,教育内容一定要螺旋式上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和深化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设计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年级新生要侧重安排国情教育、政治素质培养、理想定位、心理调试等内容,使之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二、三年级组织开展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要重点选择价值定位、情感认同、学习观重建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对毕业班年级组织开展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则重点选择就业及创业指导、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养成等为主的内容,为学生顺利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正确引导,加强管理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学校教育中由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时刻威胁着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学校一定要科学规划好假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载体,加强对大学生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方面的引导,并健全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指导老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抓住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备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4.加强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大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实施多年,应该来说很多项目是非常成熟的。比如浙江师范大学打造的假期以“50元在陌生的经济发达城市城市生存15天”为主要形式的“生存训练”活动已经形成校园文化品牌,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和人才铸造的有效途径。但整体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假期社会实践这个育人平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各高校要在组织开展好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力度,认真总结经验,保证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 9号文)》
[3] 李明富.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