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地理课堂过程性评价教学,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

2009-09-02卢明森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素养评价

卢明森

在全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求教师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理念作一些新的尝试,要求在假期中至少备好三课时的教学设计,并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在下学期初要公开汇报。本案例就是我在假期准备之一,开学初也进行了课堂演习,以下是我对本案例的探索与反思。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运用过程性评价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构建地理课堂过程性评价教学,并结合新课程理念,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教学。从课后效果来看,应该取得了实效,学生反应积极,更容易把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促进地理能力的提高,利于养成地理素养。

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运用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声音资料,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人口、民族特征

用配置了歌曲的一组西北地区人文、自然景观图片引入,激发其学习兴趣,即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看到和听到哪个地区的景观;2、该地区给你的最深的印象是?3、看到和听到了那些景观,请罗列?(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承转到位置的了解,出示“在中国地图和西北地形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与材料:4、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5、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出示“该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图”,进行合作学习:6、该区人口分布特征?7、影响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塔里木盆地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是什么?影响其形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二)、运用综合分析法和相关录象,探究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特点

出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和1月、7月气温分布图”,探究分析问题:8、该区有哪些地形单元,并说明地形特征?9、分析该地区气候(气温和降水)特征,并说明形成该气候特点的因素有哪些?10、分析该地区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1、描述天山北坡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到本区其他自然景观,学生分析录象和图片归纳出本地区其他特点。

先观看录象,提问:12、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农业各有何区别?13、产生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主要农作物和畜种。

以自主学习方式学习:14、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引入西北地区种植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展示图片点出本区的主要作物。

以师生合作方式教学:15、分析本区的种植业分布区?(提示结合本区条件和种植业需水热条件较多的特征)16、若在西北地区东部大力开垦,发展种植业带来哪些影响?

最后进行总结,练习巩固检测。

课后延伸:收集相关西北地区的资料、图片,制作主题为“揭开死亡之地------塔克拉马干沙漠的神秘面纱”(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三)以“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过程性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课堂过程性评价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手段,为此本人设计了一个“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学生自我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本人力图改变以往评价表格的枯燥和盛气凌人的风格,如:表头并不是用“某课学生自我评价表”而是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代替;以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选项的设计以鼓励性(要加油、我走神了等)的文字代替如纯粹等级性的选项(差、不及格、不认真);选项中通过设计“我有其他想法”等选项给予学生发散的空间,不束缚学生的创造力等。以此体现表格的亲和力,以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征,以确保学生对评价表的接受度,表格以时间为轴,引导学生对自身课前知识准备、上课情绪、兴趣、新课学习过程、练习、课后拓展及自己对整堂课的课后反思等环节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尝试以学生的自我过程性的评价,改变长期以来上课处于被动和接受的地位,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评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同时,以此培养学生反思精神,培养自我调控的习惯。

以下是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表。

教学探索与反思:

如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和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态度和习惯,本人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但由于近二年都在从事高三教学工作,整天想的、忙的是如何备考,如何赶进度,在这两方面的教学实验也就懈怠了,心里总是有着一种冲动和不安,但又没有全面在高三教学工作进行实验的勇气和精力。学校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客观上为我提供了一次尝试的机会,虽然只是一节课,但能够把自己学习新课标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付诸实施,能够籍此与老师们进行研讨,还是令我感到兴奋的。下面我初步对整个的准备、教学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反馈及自己的反思进行罗列:

本节课可谓尝试性的一节课,只是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因此,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探讨性。目前学生还不完全适应这种方式,对过程性评价表的目的,还不十分清楚,因而,在效果上会有一些折扣。但学生表现出了新奇感,这是本人期望出现的。本人针对这一情况当即进行了解释,要求学生能真实地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际情况记录下来,这样利于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获得。

作为中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地理素养远比获得地理知识重要,一个具有较高地理素养的人,获取一般性的地理知识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因此,本节课在除了运用过程性评价表这一教学方式外,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法上也下足了工夫。

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相当一部分同学预习过;对这节课期待程度大部分在“很期待”和“还好”两项;学生对自己的课前状态调控习惯不太理想,选“B”的较多

表中设计这一环节希望能达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上课前情绪,初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情绪,教师也可明确一下学生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前情绪的调控。

新课导入部分“欣赏声情并茂的景观图”。

学生的反应很快,普遍选“A”,也有少部分学生选“D”

本环节目的两个:1、是让学生欣赏祖国之美,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听觉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课堂关注度。这方面学生反应比较好,除极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都比较专注,也非常热烈,设计是成功的。

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既有知识上的难点,也有思维上的难点。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对第4问要求学生描述地理位置特征。方法上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自主学习,并把描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学生普遍在找方位上会忽略一方面的内容,如只找经纬度不找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因此,在学习指导方法上,需指导学生构建解题模式,即:

只要学生心里有了“地理位置模式”和“心理地图”这一地理素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漏了知识点。对于地理位置的描述,还可以告诉学生,在有必要时,还需描述其交通地理位置,这样就更完善了。

对第5-14问课堂上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并引导学生构建人口、城市分布及城市区位的解题模式、气候分析模式和地形描述等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图表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

其中描述天山北坡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的表述能力还不够,语言组织存在缺陷,反映了地理过程描述的思维难度,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的方式,以解决学生思维中的难点----逆向思维和过程描述方式的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从结论“降水”往前推移,设计若干个探究性问题。如:天山北坡降水的类型是什么?水汽从哪里来?是什么动力带动水汽的输送过程?再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这样,学生对降水过程的描述就比较准确。

通过多媒体课件,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图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的材料较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也较充分,对引导分析也较透彻,多媒体的形象、生动、丰富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但总是隐隐觉得有不劲的地方,问题在哪里?现在想来,一方面,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似乎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主,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走的传统模式,学生自我评价的促进作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种随着教学进度进行“一对一”的自我评价方式还不适应,需要一个引导学生逐步喜欢、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在教学预设中,我也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按过程评价表进行教学,相当于按部就班,由教师的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在制定评价表时,增设了“我还有想法: ”、“我的疑问是”等项目。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多一点学生自己的想法,多些新的课堂生成,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的初衷是过程性评价表是教师用来调控课堂教学的,在有效的调控下,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思维的自由。这样的教学,我认为对于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十分有利的,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较快的适应这种学习方式?2、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评价表的制定中来,真正达到“自我”评价中去,将自我评价的功能充分的挖掘出来。

从学生的反思来看学生普遍感觉有收获。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但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但在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方面还要下工夫。

学生虽有收获,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还想了解的内容。反映学生的求知欲还没有还好的激发出来。以后的地理课堂可谓任重道远,怎样把学生的学习潜质和热情激发出来,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如果我们的地理课堂多一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改观一些,也对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有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2

2. 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素养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寒露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提升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