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天留住
2009-09-02陈琦
陈 琦
摘要 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学校,随时调整自身的办学节奏,将寄宿学生视为方兴未艾的教育资源。并对其倾注真情,充分发挥其内在的育人潜能,实现教育资源重组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外出务工人员子女 教育
“我的父母总是在春天来的时候离开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这样我就能一直和他们在一起。”这是泰兴市济川实验初中一名寄宿班学生在日记中的一段真情告白。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便随之而来并日渐突出。我校3000余名学生中,有10个班共458名学生因父母离家外出务工而寄宿到我们学校,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无法顾及子女的教育。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干部教师统一思想,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教育观,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科学分析,从容面对,探索对寄宿班学生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这些孤独的花朵在享受了特别的阳光雨露后,为学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吐出更加迷人的芬芳。春天在他们心中被永远地留住了。
一、教师关心,融入亲情
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绝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所处的环境特点,造就了孩子的敏感、早熟,进入陌生的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平等对待每名学生,将爱的情感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信任的期待中,更建立在人性的光辉里。
陆伟明同学性格比较偏激,爱钻牛角尖,好冲动,经常与他人发生言语冲突,有两次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顶撞起来。班主任老师耐下性子,多次找他长谈,赞扬他学习上的优点,指出他为人处世的不足,教给他与人为善的方法,同时发挥他为人热心的长处,让他担任本班男生宿舍的总管理员,学习管理的艺术和团结同学的技巧。两个月后,他学会了与同学和睦共处,一直相安无事。一次晚自习课上,班主任发现陆伟明因为重感冒趴在桌上咳嗽得很厉害,气都接不上来,忙带着陆伟明到市人民医院去挂急诊。挂号、看病、拿药、输液,替他垫上所有的费用,前后近三个小时一直陪着他。内向的陆伟明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从此陆伟明喜欢上了班主任所教的数学课,特别爱做数学题,甚至晚自习回到宿舍后还拿着数学参考书在看,学习成绩也进入了班级的最前列,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了最真诚的回报。
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情感。尤其是寄宿班的学生,他们长时间远距离离开父母,百感交集,他们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许多烦恼和冲突,更需要向人倾诉,与人交流,减轻压力。开学后的第一个月里,我们的寄宿班班主任每天都是早六晚十,成天泡在学校,和学生们在一起,观察他们,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初中阶段寄宿生的生活与学习。
我们的老师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严师形象,更愿意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领跑者”和“同路人”。我们尽量走进学生,和每一个学生成为朋友,利用课间和学生一起游戏,谈笑;利用午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利用放学后、晚自习的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于是,了解在交往中加深,情谊在谈心中增进,认识在切磋中提高,灵魂在碰撞中升华。学生聆听教师的教诲像聆听母亲叮咛那样虔诚。“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校成为一道独特的育人风景,提升着学校的形象。
二、同学互助,绽放友情
集体是个社会化的课堂,学生同在一个班集体,接触最多,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对寄宿生尽快融入集体大家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我们设计了以下一些活动:
1.自我介绍。在每个新生宿舍开展“亮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活动。让每个同学自作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特长,愿望。给他们一个锻炼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敢于面对大家讲话,要讲得精练,生动,精彩,令人难忘。一个个友爱的集体如雨后春笋般很快形成了。
2.“我选我”竞争班干部和舍长。每个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挑战意识,领袖意识和参于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3.营造家的氛围。学唱班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叫寄宿班,兄弟姐妹真不少,共有四十三。现在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就要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歌声把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把家的氛围营造了起来。
平时,我们也尽量安排寄宿班的学生一起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一起玩游戏,看展览;一起去采访,搞社会调查;一起上网,看世界杯……他们也触及社会焦点和热点:西部开发与教育、沙尘暴与环境治理、法轮功与伪科学、台独滥调与美国人权议案等,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社会现象带进课堂,写进日记和作文。长期坚持,寄宿班的学生们变得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了广博的知识。同伴的言传身带,小干部的以身作则,同学们的团结进取,一个个融洽和谐、健康向上的优秀班集体逐步形成,孩子们就在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
三、因材施教,传递真情
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大多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在外面承受了很多的压力和痛苦。因此他们想让父母或者一方在外面少一些牵挂,多给父母一些安慰,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习上非常刻苦。但也有少数学生因压力过大,不能很快适应寄宿生的学习生活。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温暖每一个迷茫的心灵。
学生季鹏,人很聪明,但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任何事都很懒散,得过且过,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作业书写特别马虎。为了培养他的责任心,班主任除了耐心教育外,还专门为他度身定制了一顶乌纱帽,让他担任班级的教室卫生监督员,全权负责教室内的卫生,所有的同学都要配合好他,服从他的安排。当了官后,他真的很负责任。每天早晨和中午,在校值日生到来前,他都要在教室里转上几圈,明察秋毫。虽然也有几次疏忽,但在班主任的不断鼓励下,他的工作激情不减。作业书写也在老师的教育下有所改观,成绩更是突飞猛进,目前已经进入年级的优秀行列,他对考上重点高中充满了信心。
四、活动多彩,点燃激情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能为寄宿学生们翱翔于碧海蓝天之间助一臂之力。以活动教育学生,表面是教育时间与空间的改变,其内涵是变课堂教育法为活动教育“场”。在“教育场”的作用下,将直观的视听觉感受与内心的情感碰撞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主题活动,认识自我:“五•四”期间开展系列红五月活动。如评选十佳寄宿生、星级宿舍等。金秋十月,组织了“世纪•青年•责任”系列活动,有:“我爱我家”宿舍手小报评比,宿舍形象大讨论,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歌咏比赛等,主题鲜明的系列活动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通过广大寄宿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2006年元旦期间,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增添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组织了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有双语歌曲比赛、书画比赛、黑板报评比、摄影比赛、文艺联欢活动等。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兴致盎然。
2、课外活动,展示自我:每年3月,我们组织初一年级学生参观泰兴名人朱东润先生故居,并举行了作文竞赛。4月组织全校师生前往泰兴人民公园进行踏青活动,与自然亲近,发悠悠情思,写游园记事。为隆重庆祝国庆57周年,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增强爱国情感,2007年9月底10月初,我们利用国庆假期举办了系列活动,有邮票知识竞赛、参观集邮展览、“我眼中的泰兴”摄影作品比赛等。2006年11月,我们2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团中央、教育部等多家部门联合举办的以“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主题的书信征文写作活动,寄宿生们的真情流露让阅卷的老师也潸然泪下,有多人次在泰州市获一、二等奖。2007年10月,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美籍华人陶宏开教授的“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的专题报告会。陶教授的报告给学生带来了一次精神洗礼。此次报告会还专门设立了互动环节。学生和家长就学习和家庭教育方面遇到的疑问向嘉宾请教,双方就如何科学上网、如何减轻学习压力等问题展开对话,整个过程掌声雷动,欢声笑语不断。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报告会受益匪浅,希望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3、校外活动,实现自我: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孩子们认识社会、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双休日,我们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小区开展绿色志愿活动:捡拾白色垃圾、擦拭健身器材、清扫路面积雪等,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自身素质。九九重阳节,在敬老院,为老人讲故事、表演节目,老人们的开心和赞许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重生命。五一劳动节,在超市,帮助整理货架、搬运货物时,孩子们累得腰酸腿疼,确实感知了社会劳动的不易。我们还多次组织组织学生前往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东方绿洲和科技展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育理念上体现课内外互动,知识与实践结合,人与自然融合,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一项活动。虽然只有短短两天,却给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那一个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智慧性为一体的活动,将给他们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被赋予了特定时间的外出活动,使学生在释然的心理状态下,获得了课堂以外的情绪体验。
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学校,随时调整自身的办学节奏,将寄宿学生视为方兴未艾的教育资源。并对其倾注真情,充分发挥其内在的育人潜能,实现教育资源重组的相得益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孤独的花朵也将在素质教育的春天中茁壮成长,尽吐美丽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