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如何尊重民族文化
2009-09-02梁岚
梁 岚
摘要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我们的外语教学也不能脱离我们所学的目的语民族文化和历史。如果只顾语言,而不了解所依赖的文化,我们很难理解和得体的使用语言。因此本文着重地阐述了在学习教授外语过程中如何使所学的目的语的民族文化得以尊重。
关键词文化、民族、目的语
AbstractLanguag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al except for presence.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an not cut off what we learned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If we think about the only language itself, rather than rely on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use appropriate language. This article is therefore to focus on the study and professor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process learned how to mak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respect the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Culture, nationality, the purpose of language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又是人的创造者。重要的是在文化的蔽障下人不该失去“自知之明”,就像鱼不能无视水的作用一样。再者文化差异的范围之广,宏观的包括社会阶层和家庭结构、职业、社交活动等等。小的方面可包括吃饭习惯、禁忌、打招呼、握手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注意大的差异,再逐步深入到细微末节的差异。所以,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强烈的文化习德意识,就应从尊重文化的角度入手。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文化人。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日本人盘腿席地而坐,法国人喝洋葱汤,印度人吹笛耍蛇,无不参与各自的文化。事实上,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文化无所不存,无所不在。然而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它既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又不能脱离社会传承下来的各种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所以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博士曾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C.C佛里斯早就认为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外语教学中注意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是外语教学的思想之一。
首先,要尊重目的语的民族的文化传统。
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依然;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皆因不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所致。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队文化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外语学的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外语词语的特殊语义暗示而造成交谈中的误解。德国著名学者Ernst Cassier就此问题发表过一番评论:“当领悟了一门外语的神韵时,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有着它自己的理智结构的世界。这就象在异国进行一次有重大发现的远航……。”
试看下面口语交际中的示例
例1 A: Oh, Hi, Li. Look, would you like to come around for meal tonight?
B: No, It is not possible.
A: Oh, I see. Ok, then.
这是早期的外教邀请他的一个中国学生吃饭而说的一段对话。外教邀请吃饭,中国学生没有任何借口就回绝,这在英语中是无礼的。如果回答:OH, Im sorry I cant. Weve got a visitor tonight. But thanks a lot. 谈话的结果就会与前者不大相同。
例2. 在英语课上或与外教交谈时常常会听到中国学生直接提问时说:I have a question…?。这似乎也是根据汉语的文化背景直译的。但在英语会话中这种直率、简短的陈述式也是不多见的。Could I ask…? Id like to ask if…? Would you mind my asking ….?都是恰当的用语。
其次,尊重生产生活习惯及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语用现象。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海洋,因此大部分英语习语来自航海业。这些习语起先只是水手们的术语,因表达能力强,后来逐渐被人们所采用,在更广泛的范围上比喻相类似的事物。如:over head and ear 本事水手们都语言, 做“毁灭,灭顶”之意。后来人们用它表达人们其他活动,再如: over head and ears in debt(深陷债务中);over head in love (深陷爱情中)。等等。
自古以来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习语中大部分是反映农业生产生活的,例如:斩草除根,拔苗助长,柴多火旺,顺藤摸瓜等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
再者,要尊重通用目的语民族文化和我国的文化传统。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通用一种外语或用一种外语进行相互交流,势必用那种外语去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这样,必然会对该外语的语音,词汇,句子结构和话语模式产生影响,使那一种语言发生变化。变化的积累就形成变体。但所有变体仍是该种语言总体的一部分。比如全世界的英语变体都是英语的一部分。这种变体是用外语进行交际中不可免的。因为纯外语无法充分表达、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例如: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经常会听到:wugui(乌龟) 、shifu(师傅)、gongfu(功夫)等等这些以汉语拼音为主调的对话,只有“中国英语”才能表达的意思,因此,在表达中国独特文化交际使用“中国英语”,并无可厚非。虽说这是美国人制作的动画电影,尊重中国文化传统,无害于交际。所以在教学中增加非目的语民族的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比重。因为文学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窗口,是文化的反应。
诚然,接触外国文化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侵入所学语种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耳濡目染,不断熏陶,或是观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行为方式,或直接参与异国文化,以便达到异国的文化心理观并运用异国语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N].语言与文化, 1998-12-25(10).
[2]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桂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3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