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现状与未来
2009-09-01许东方
许东方
我们今天的书法可以说是一派繁荣,但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特别是电脑的强烈冲击,引起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对未来书法命运的关注。
中国书法的繁荣景象始于1977年10月。1976年底,中国政治发生了大变革,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一个昌明的文化新时期拉开了帷幕,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77年10月《书法》杂志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向书法界隆重推出,它的问世“成为当今书法发展起步的一个明确信号”。
1979年《书法》杂志率先发起了“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的活动,拉开了全国日后风起云涌的各种比赛的序幕,群众性的“书法热”初具规模。而这“书法热”恰是当代书法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1980年5月,“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沈阳举行。1981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一片欢呼声中在北京成立。紧接着198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发行,同年2月第一家书法专业报纸《书法报》在湖北创刊,此后各种书法报刊相继创刊发行。与此同时,“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展”赴日本展出,“日本书法友好之翼访华团”访问中国。邓散木的《篆刻学》及《书法理论丛书》《现代书法论文选》,杨守敬的《学书迩言》,洪钧陶编的《草字编》等陆续和广大读者见面。这一系列的书坛盛事,标志着书法的春天来到了。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书法热进一步升温,朱仁夫先生对当时的“书法热”有过精彩的描述:“犹如长江东流经三峡险阻之后一泻汪洋,波澜壮阔,浪花飞溅,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书法奇观。书写工具、书写材料、创作素材进行了新的尝试;古典派书家和前卫派书家同时把目光投向现在与未来;纯抽象的‘书法画,从美学立场上强化汉字形式的少字数书法;回归象形,追求书法具象化的‘现代书法,一时让人应接不暇。”屿此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书法热、竞赛与比赛热、展览与艺术节热、函授办班热、征稿刻碑热、收藏出版热、内外交流热等等,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书法繁荣时期。
今天的书坛,不论是书法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异常活跃,可谓流派纷呈。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书法主义,现代派书法、学院派书法、艺术书法、流行书法、无标题书法,在对书法艺术定性方面则有造型艺术说、线条艺术说、抽象符号说,对书法美学的研究“提出了内容的情感说、意境说、神采说、意象说、形式包容说”等等,不一而足。
书法在繁荣的背后,又遭遇着历史上少有的浮躁。
易新生同志在2003年第5期《书法》杂志上曾撰文批评当代《书坛十大流弊》:文化缺失、主义泛滥、竞争无序、作品集风行、润格与市场脱节、作品面貌雷同、吹捧盛行、盲目创新、急功近利、疯狂炒作。这些正是浮躁的表现。
熊润频同志在《书法遭遇浮躁》一文中也指出:“在现今书法界,浮躁风气有三大表现。其一是走捷径,急功近利。一些青年书家不下苦功学习钻研,却将书界当成‘官场,拍马钻营,不择手段,妄图‘一步登天。加人书法家协会是进入市场的门槛,那么请客、吃饭、拉关系百般手段用尽也要混得一纸‘文凭。参展获奖,能令书家名声大噪,便审时度势,揣摩评委意图,模仿跟风。其二是走险路,造假……其三是闹市,滥用。目前书坛普遍缺少精品意识,不少书家成名后,潜心创作的时间少了,各种社会活动却日益增多,或因人情应酬,或因经济利益创作了大量水准不高的应景之作,真正的精品却难觅芳踪,缺乏可与历代书法大家名作相媲美的代表作。”以上二位同志所列举的种种现象,切中了当代书坛的浮躁要害。书坛遭遇浮躁的冲击,比任何时期都大,这与当今的经济大潮的大环境有关。在这种环境中要想让书法界静下来,闷住头,像古人那样不计名利,完全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执著的爱,看来是不太可能的。
书法和绘画一样,原本是寂寞之道,不是热闹的事,是一种个性的独立思考。越是无私心杂念越好,越是诚意越好。对书法的学习、研究,完全是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不是为了钱。而现在更多的是热闹,是为了钱。现在很多搞书法的考虑的是我的字能卖多少钱。这样书法艺术能不走样吗?艺术的格调怎能会不随着钱而发生变化呢?艺术只要一从利,那必然会扭曲。在书坛,正是由于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存在,使得我们现在的书法在内在质量上不如古人。我们今天学到了古人的形式,却没学到古人书法丰富的内涵。
中国书法遭遇了两次大的冲击。第一次是钢笔的冲击。自从钢笔传人中国,从小用毛笔写字这一传统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以钢笔写字。书法大厦的基础不牢固了,因此近代人毛笔书写的功力再像古人那样深厚是不可能的了。第二次便是今天的浮躁和电脑的冲击。浮躁如前所述。电脑对书法的冲击是电脑大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电脑的冲击比钢笔及浮躁的冲击更为厉害。钢笔的冲击并未改变人们用手写字这一传统形式,而电脑则替代了手写。电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信件、文章、材料、报告等等用不着用手直接来书写。键盘一点,鼠标一动,什么都有了。因此,很多人就不想用手写字了,甚至有人说,字就写不成了。汉字不会写了,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还有前途吗?会消失吗?在电脑时代,对书法的前景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在电脑的冲击下,书法未来的命运如何?会消亡吗?我们的确回答是:书法作为艺术,它永远不会消亡。
任何一种艺术的能否存在、延续和发展。主要看它有无群众基础,只要有众多的群众喜爱,存在就有了基础,就有了生存的土壤。为什么有些剧种濒临灭绝?就是因为它的听众太少,而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书法作为传统艺术,虽然我们不像古人那样从小到老一生都使用毛笔写字,但仍有众多的爱好者使用毛笔练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群众喜爱中国书法,不管是农村或城市,只要是有文化的家庭的小孩,从小就会接触到书法作品,如家中挂的中堂、对联、条屏、横幅以及用的团扇和折扇,上面都会有书法作品,这种文脉和审美习惯会世代传承下去,这便是传统。就是有些没有文化的人也喜爱挂字画。我在农村见过不识字的农户家里挂有六条大屏,他们觉得这样美、好看、文雅,如画一般。过春节的时候,好多人家里都会挂字和画,这种需求是会持续不断源源不绝的。而这种习惯会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这就是基础。再加上以百万计的各级书协会员和书法爱好者,这庞大的队伍就是中国书法美好前景的基础。笔者曾对学生作过调查,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喜爱书法,只有极少数的人不喜爱,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群中,绝大多数认为在学校里因升学压力、作业太多没时间写字。而一旦时间允许,这其中的一部分就会握笔练字,而另一部分则有可能会转入收藏。有收藏就有了市场,有了需求就会推动书法的发展,因此书法是不会消亡的。
书法艺术是最接近民众的休闲艺术爱好。练书法最方便,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你只要提笔写
字就与书法有缘,工具也简单,时间多少均可练上几笔。现在城乡仍保留有写春联的习惯,群众还是喜欢直接用毛笔书写的春联,而不愿意购买印刷品,认为直接书写的春联比电脑时代大量复制的印刷品有品位、格调高。
书法具有健身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已被实践证明。古代及现代的书法家高寿者众多,如现代书法家苏局仙享年110岁,孙墨佛享年105岁,河南的老书法家郝世襄先生享年93岁,沙孟海、林散之、刘海粟等都活到90多岁。因此,好多离退休的老人都加入到了书法爱好者行列。这是一支大军,而且会影响带动下一代和周围的人。
作为书法艺术重要载体的汉字,只要它不消亡,书法艺术就不会消亡。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这是法律规定了的。它永远不会消亡,因此,书法艺术也永远不会消亡。汉字不但不会消亡,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世界上形成的“汉语热”就是证明:并且随着“汉语热”的升温,书法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也必将逐步升温。实际上中国书法在古代早已受到外人喜爱,朝鲜、日本等国曾派人到中国学习书法,当代有更多的国家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书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到世界各地的华人更多,书法也会在国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电影对于书法艺术的宣传也是功不可没的。自从电影传到中国以后,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片头字大多是以中国书法的行书或草书题写,非常美妙。在屏幕上放大后的片头字,视觉冲击力非常强,其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加强。片头字很多是请著名书法家题写,就更具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如《咱们的牛百岁》就是上海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瑁先生题写的,效果很好,很受群众的欢迎。而且某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专题片《中国书法》。更有电影《笔中情》直接反映了古代书法家的传奇故事。电影除了具有娱乐性外,还有宣传性,它对中国书法的宣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有电影的存在,中国书法就会通过电影得到宣传,使更多的人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的巨大贡献,是我们的骄傲。不管未来的艺术如何发展变化,书法是不会消亡的。
参考文献
[1]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3,359,449
[2]朱仁夫,中国现代书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