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深度开发与作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2009-09-01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材开发教学效果作文教学

熊 辉

【摘 要】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批准号为D/2008/02/176,主持人,赵长河)的中期汇报成果。该课题研究和探索了如何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从而促进作文教学及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材开发 作文教学 教学效果

一、拙妇难为有米之饮

1.作文教学的现状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生活的多彩和思想的多元。学生的作文天地比以前宽广得多,表达方式也比过去丰富得多,但学生的作文现状却并不理想。面对作文,教师是“教不好,不想教”,学生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严重,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2.实质:捧着金饭碗却在啃馍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蕴藏着丰富的作文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就需要我们去学习、研究、理解,再去模仿、创新以至自由运用,这样“例子”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共选用了110多篇文章,真可谓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作文素材之无尽藏也”。守着这样的宝藏,却抱怨写作文没有素材,写不出好文章,这真是捧着金饭碗却在啃馍馍。

二、积累,让教材成为作文素材的不竭源泉

优美的原料从哪里来?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比如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的生活》中写道:“诗意的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梭罗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高扬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此段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教材,而巧借教材成就佳作的事例在历年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利用。

1.直接从教材中摘抄优美的语句、语段,分析其适用的作文话题

例如:“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融融。”(《十八岁和其他》)适用的作文话题:学习。启示:真正的学习虽苦犹乐。

“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亲自做。……格斯拉先生,最后饿死了。”(《品质》)适用话题:竞争。启示:要善于推销自己。反弹琵琶式好酒也怕巷子深。②桃李不言,难以成蹊。

2.积累教材中作家生平事迹或教材中动人的故事情节

教材中的课文均是名家之作,走近作者、知人论世有利于化用为作文素材。如讲《赤壁赋》时可以介绍苏轼的人生抱负、复杂的思想、“乌台诗案”等等。这些素材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高考高分、满分作文之中。

再如教材中关于“鸿门宴”的故事也经常被学生活用作素材:“随风而扬起的是凄楚的歌声,这是40万楚兵的死亡之歌,其声何其悲烈,痛彻心肺!我想:霸王已经再也听不到了。鸿门宴错失良机,亚父良言不被采纳,是因为他顾念故情的妇人之仁吗?不,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刘邦不过是手中一颗棋子罢了,不会对他构成威胁。放虎归山,等待他的,只有死亡。”——高考优秀作文《择善而从》。

3.依托某一篇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挖掘教材,必然会有新的发现、领悟。例如《劝学》一文,就可以从善于凭借外物、环境对人的影响、坚持的作用、积累的重要性、反省的角度等去挖掘作文的素材。

再如苏教版必修三的《鸿门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实际已经预示了楚汉战争的结局。对项羽失败的结局,后人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评价,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则认为:“百战疲劳壮土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则讴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却认为:“宜将剩勇追究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4.依据多篇文本就同一个角度进行归纳整理

如:从“珍爱生命,直面人生(困境)”这一角度整理:

必修二《我与地坛》,史铁生在活到“人生最狂妄的年龄”21岁时突然双腿瘫痪,注定下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想死的念头一直笼罩着他。是地坛和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使他知道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此,史铁生用瘫痪的双腿支撑起人生灿烂的星空,《我与地坛》所传达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给我们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必修二《赤壁赋》苏轼,这个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诗人因乌台诗案几乎丧命,后被贬黄州。在赤壁,当他悟出人生、自然的“变与不变”的道理后,内心的失意、郁闷、痛苦都烟消云散,只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名篇永留史册。

必修四《滕王阁序》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面对人生挫折,他并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他始终相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吟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绝唱。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在他们身上尤为突出,但他们那珍爱生命,不向困难低头,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5.依据文本进行文体训练

鉴于目前学生文体意识缺失严重,高考“四不象”作文满天飞,各省都在强化对文体的要求。江苏省2008年的《考试说明》将作文写作要求改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仅过了一年,2009年的《考试说明》又将作文的要求改回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样的变化完全可以看出命题者对作文文体要求的加强。

苏教版必修教材由于采用了专题、板块的编写方式,没有突出文体训练,写作指导上缺乏文体训练的系统性,但教师心中不能没有纲。要从教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体训练,如格式上议论文可以《六国论》《劝学》为模本,记叙文散文可以《老王》《亡人逸事》和《荷塘月色》为模本,说明文可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模本,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文体意识。

三、评点,让教材闪耀思维的火花

“评点”是指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精彩片断、语言特点、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层次结构等有独到之处圈点勾画,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评点随文本生成,与正文相映成趣。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特殊形式,渊源久远。如《唐诗品汇》、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等,其中很多评点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得阐发、评价和质疑。”评点显然符合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苏教版必修本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月是故乡明》专题,明确提出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评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充分认识到评点法是一种有效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要在不经意处留心,于平常处见奇。

如:“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想北平》)

学生点评:“愧杀”一词把果子拟人化,就好像是浓妆艳抹却姿色平平的女子遇到清水出芙蓉的美丽女子,那种羞愧别有趣味。

“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有用处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学生评点:许多道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后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评点,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评点,也体现了“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中国思想文化特色。

四、片段练习,让教材插上想象的翅膀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为读者提供无比广阔的审美空间、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的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因此就有了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就有了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就有了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当学生吟诵他们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言语之美时,就会感到色彩纷呈的情感之美扑面而来,感知美、想象美、描写美的欲望会更加强烈。片段练习则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想象训练。

如《江南的冬景》(必修一),郁达夫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幅悠闲的江南水墨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著名画家刘海粟曾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则读不通达夫的妙文。”在教这篇课文时,不可能真的带着学生去江南,于是让学生根据郁达夫笔下点染的图画,抓住特征发挥想像,进行描摹,其结果令人赞叹:

江 南 雨 景 图

“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这便是对江南雨景的最好诠释。想起江南的雨景,眼前便浮现出一幅醉人的水墨画。潮湿的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小巷深处,人们三三两两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慢步,轻松而悠闲,丝毫没有雨天的烦恼,江南的雨迷人之处便在此。它不会倾盆滂沱,也不会阴冷刺骨,它总是带着一种江南特有的神秘感,缓缓而来,不急不躁,不媚不俗。江南的雨总爱和烟混合在一起降临人间,这不禁使人想起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五、篇章训练,让教材展示人性的美与哲思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第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在教科书中应得到充分体现。……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这些专题所涉及的主题有对自然、环境、科学的认识和关注;有对人生、人性、生命意识的思考;有对历史、文明、尊严的体悟;还有对语言、文学、情感的感受和欣赏。体现了生命的本质,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完善着学生的人格。

在新课程背景下诞生的苏教版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其中“底层人的光芒”“珍爱生命”“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等专题都闪耀着人性的美,可谓文中有大美,笔下有至情。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或依托单个文本或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篇章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学生作文《听,江南在哭泣》(发表于《新语文学习·高中》2007.4)依托文本《江南的冬景》;《读书的苦乐之境》(发表于《阅读与作文》2006.1)依托于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发表于《高考作文》2008.1)、《老屋》(发表于《泰州晚报》2007.7.30)、《静听回声》(发表于《高考作文》2009.4)……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诗歌创作论著《诗式》中说,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这里的“偷”就是借鉴模仿。偷势,即模仿结构布局;偷意,即模仿意旨主题;偷语,即模仿佳词绝句。教材不仅是阅读文本,也是写作范本和丰富的素材库。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写作因素”,是解决无米之炊的有效办法。如果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及时挖掘整理其中可以用做作文范例和素材的内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评点和片段训练,这样写好一篇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简介:熊辉,江苏省兴化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教材开发教学效果作文教学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焊接机器人系列教材开发与应用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