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
2009-09-01刘佳佳
刘佳佳
【案例】
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数学”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三块糖,可你身边还有三位朋友,你会怎样分你手中的三块糖?”
问题抛出,学生面面相觑。这些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思索怎样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选择。
不一会儿,一个聪明的男孩站起来说:“我会选择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分糖,谁胜出谁就会得到糖!”听完,很多同学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眼神,也有学生频频点头,对这一方式表示赞许。
我环顾四周后微笑着说:“你会去想游戏失败的朋友,看到你们品尝糖果时的感受吗?”
聪明的男孩沉默不语。
这时一位文静的女孩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在期待着她的答案。
她胸有成竹地说:“我会将其中的一块分为两份,这样就会有四块糖,大家都会吃到糖。”这是一个听起来似乎很圆满的答案,因为大家不由自主地为她拍手叫好。她也是洋洋得意,似乎在期待着我的肯定。
我夸奖她想得比较周到。接着我问道:“那分开的半块糖分给谁呢?”一个问题,让大家又陷入了沉思。
此刻,一个孩子直截了当地说:“我干脆就不拿出来,都留着自己吃,这样就谁也不会得罪,皆大欢喜。”
“你很真实,很坦率,也许很多同学都会这样做。老师小时候也曾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悄悄地藏起来,一个人偷偷地吃。可后来我发现,小伙伴们也不会将好吃的与我分享。我还发现,同样的东西与小伙伴一起吃的时候会变得更好吃!”
这时,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都盯着我。我一言不发,教室又一次陷入了沉寂,而且时间很长很长。
在等待中,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在思索。终于,一个平日里调皮的男孩子忍不住说道:“不就是一块糖嘛,我会把糖都分给大家。”谁知,他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嘘声,男孩一脸的尴尬。
我有些兴奋,问大家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学生七嘴八舌,总体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男孩太虚伪!而男孩也说其实自己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十分欣赏他的做法!”我的答案让学生大吃一惊。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他们的不解。对于他们的反应我能理解,因为从理论上讲确实如此,生活中出于本能,人们一般都会首先想到自己。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我补充道:“老师的观点仅仅代表自己的想法。”
沉默片刻后,我接着说,“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思考:也许我们第一次将糖全部分给大家是‘虚情假意,第二次将糖全部分给大家是‘忍痛割爱,第三次将糖分给大家是‘迫不得已…… 可是当若干次之后,你会发觉,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与人分享的好习惯,而且不需要修饰,不需要刻意,那会是你举手投足间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时,你也会发现,你的朋友更多了,在你‘糖不够的时候,你的朋友会将‘糖先塞到你的嘴里,而那时的糖才叫真正的甜,而且它饱含着一种幸福的滋味!”
“同学们,‘三块糖、四个人,怎么分?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它会在你成长的路上一直陪伴着你,答案到底是什么,还需要你去计算。”
【反思】
分糖的故事讲完了,但故事背后的思考却在脑际蔓延。如今,独生子女是否懂得分享,是否能够与人分享,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不断地去思考、探究。分享是一种智慧,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与人分享,快乐也会成倍增加。人们常说,助人为乐。为什么呢?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们在选择给予和分享时,自己会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快乐和慰藉。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