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开复:一次次格式化自己的人生

2009-09-01

华人时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李开复学生

陈 晰 余 玮

目标锁定感兴趣的领域

李开复祖籍四川,出生于台北。1972年,家人把11岁的他送到了美国。在风光秀丽的田纳西州,就读于一所天主教学校。

高中时,学校安装了一台很旧的IBM电脑,李开复对它着了迷,他常去那里玩,写游戏,做运算。在电脑神奇的世界里,他感到其乐无穷。

选择大学专业时,他也曾经根据“世俗”的标准,选择了法律专业。可是读了一年多以后他发现自己对法律毫无兴趣。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审慎分析自己未来的成长目标后,李开复在大二决定转入计算机系。1970年代,计算机还属于新事物,哥伦比亚大学的计算机系也刚刚创立,不到30人。从受人尊敬的律师到一个前途不明的“计算机工作者”,李开复转专业的风险可谓不小。朋友们劝他谨慎考虑,但是他思考后的结果是: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并不感兴趣、没有成就感的领域。一辈子从事一份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办完换专业手续的那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要求,大学后三年的每一门功课都要得优。”

李开复实现了他的诺言。他在自己选择的计算机专业领域一路走来,成为顶级的专家之一。现在回想起来,李开复感慨:“若不是那时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努力成为世界第一的专家

1983年,李开复以本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之后他进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88年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全球最有名的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大学。当时全美惟一获得过计算机科学诺贝尔奖的人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30位图林奖得主中有5位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当时,每年几乎有i000人报考该校,而最终只有30人得偿所愿。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有着十分自由而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入学之后,计算机学院的上百位教授每人每天作一个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以便决定自己的导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经过一个月的了解和考虑,李开复决定投身人工智能的研究。他对自然语言、语言识别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林奖获得者拉吉·瑞迪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从事语音识别方面的研究。

在当時,从事语音识别研究的学者,大多数从模拟人类怎样理解语言,使用语言方面入手,认为这是从事语言识别研究的方向,李开复也从这方面入手做了半年的研究工作,但是进展缓慢。

一个偶然的因素,经过一位学长的介绍,李开复对统计学发生了兴趣。采用统计学的方式研究语言识别,这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思路。李开复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尽管瑞迪教授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他还是同意了李开复的想法,让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并答应为他提供最好的计算机。

李开复开始了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研究,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1987年12月,李开复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采用统计方法得到的语言识别率从40%一下子上升到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言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

在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他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李开复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他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水到渠成。

从苹果到微软

由于老师的挽留,李开复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在了学校,继续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1980年之后的美国,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而苹果电脑则扮演着最令人激动的角色。苹果公司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李开复,并邀请他去硅谷参观。硅谷的勃勃生气,以及苹果走向每一个家庭的理念让李开复感到振奋。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加盟苹果,成就自己的理想。

从1990年到1996年,李开复在苹果电脑公司工作了6年,从语音组经理到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再到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这一路的升迁与他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

在苹果6年的日子,李开复负责的研发部做的Quick-Time,QuickTimeVR,Quickdraw3D曾连续3年得到权威刊物Macworld的最佳科技奖。另一个中文识别的产品以及手写体的识别的产品,在1995年的Comdex展览会上获得了最佳产品奖。

1997年,比尔·盖茨来到中国访问。在清华大学与学生的对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终下定决心,投资八千万美元在北京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要使微软在海外的第二个实验机构成为世界级的,亚洲最高水平的软件科技研究院。

正在比尔·盖茨寻找一个“既懂研究,又懂管理”的人来担当此重任时,他遇到了李开复。在华人研究员、同时也是李开复的校友黄学东的极力动员与推荐下,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这段日子可以说是李开复在微软最开心的时光之一。他不仅从海内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到中国研究院工作,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改变了微软在国人心中的霸权形象,他被称为微软的“亲善大使”。

2000年李开复升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比尔·盖茨身旁7位核心智囊团成员之一,也是微软王国权力最高的华人。但是,他还是做了另外一个选择。2005年,李开复转而加盟Google,身兼全球副总裁与大中华区总裁重任。这个轰动世界互联网界的跳槽事件引起外界的猜测和不同版本的解读。“我对微软的工作并没有特别不满意,到我必须要走的地步。当然微软越来越大,大公司难免有一些官僚,这是一个原因。而另一方面,我在微软工作了7年,做同一个工作做7年,能学习的地方不是很多了。”之所以下决心加入Google,还是因为这个互联网的新旗帜给他带来的震撼:“我认识的许多朋友,资深的研究者和科学家,他们在加入Google后,原先的憔悴消失了,他们充满活力,他们上班就像在享受。每一个人都那么充满激情。在Google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然后通过大家的兴趣结合成一个个团队。”

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想要回国工作,“做有更多影响力的事情”。他的想法日趋成熟,他希望寻找某个机会。得知Google有意要建中国公司后,李开复给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发了一个邮件:“听说Google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计划,我们可以聊聊。”

通过2个多月的考察,经过与CEO和两位创始人的面谈,和更多Google员工的交流,通过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确信Google是一家价值观和文化都适合自己的公司,能够满足他

“回到中国”和“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的心愿的公司。2005年7月5日,他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第一句话说:“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要追随我心的选择)”,听从内心的召唤,去一个更有激情、更能学习的地方。

一不小心成了“校园教父”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不断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们的热情让他感动。“遇到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让我感概万千。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动。我希掌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帮助。”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邮件寻求帮助,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2000年夏天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后的5年里,李开复始终牵挂着中国学生,他先后回国15次,做了50场演讲。同时他想到,也许自己可以拿起笔来,把自己对成功的思考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给广大中国学生写一封信。“我觉得,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愿望,也是我作为一个有机会融汇中西的华人学者所应尽的义务。”

这就是2000年6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从诚信谈起,在团队精神、主动意识、直截了当的沟通等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封信和李开复的一篇文章《我的人才观》一起,经由互联网在高校中迅速流传开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2003年12月,结合自己事业的成长,李开复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着重谈情商和领导能力方面的问题。

后来有两个学生找到李开复,说你写的信都是给最优秀的学生看的,但很多的普通学生更需要帮助,最近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于是,2004年5月,李开复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这封由马加爵事件说开去的信件开宗明义,“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士,李开复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查阅资料,下载文章,购买图书,咨询专家,做了大量工作。

第三封信的反馈更加强烈,李开复后来回应道:“马加爵为什么犯下滔天大罪?如何才能避免下一个马加爵的发生?我不是心理专家,更不是犯罪心理专家,没有资格断定马加爵犯罪的原因。我也不能确定地告诉你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我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在我和中国学生交流时发现了很多同学与马一样,没有自信,不快乐,自我封闭。”

后来,怀着拳拳深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李开复又陆续写了《大学四年应这样过》、《致学生的父母》、《选择的智慧》、《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等几封信。为了方便与学生的沟通,他还了创办一个专门与中国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

打开开复学生网,会发现学生们向李开复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情商智商哪個重要?如何提高情商?”“如何克服演讲紧张?”“对专业没兴趣,但是不知对什么有兴趣,怎么办?”“名人都很卑鄙吗?”“如何写履历表?”“你相信宿命吗?”“出国不回国是不是不爱国?”李开复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沟通上。他虽然中文口语流利,但用电脑录入中文却非常吃力,但后来他发现中国学生无法用英文与他正常通信时,就开始耗费大量时间学习中文录入,最后用他的“蜗牛”速度竟然写了一本20万字激励中国学生奋发追求理想的书《做最好的自己》。

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李开复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影响力是我一生的价值,我要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有影响力的事,这就是我的选择。”

美国身份中华心

李开复的书房里悬挂着一幅钱穆墨宝:“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这幅作品是父亲赠给他的,这十个字,他视为父亲留给自己最宝贵的遗产。

李开复的父亲对国学颇有研究,曾任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后来是政大历史系教授,父亲身上的“历史责任感”和“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小溪不知不觉潜入李开复的心灵。

年轻时李开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有一次在清华演讲,中间有一个学生突然问道:“你为什么来中国工作?你来中国这段时间有什么感想?”之前从来没有被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李开复突然就想到了父亲。李开复的回答是:“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亲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我希望,当我年老体弱时,回首往事,我会很自豪,我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人们想起我,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过这一生。”

“让我感动的是,一向骄傲的清华学生掌声不断,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他们被这段话打动。本来我从没有刻意想过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丝毫准备和防备时,最真的话就出来了,讲完后我自己也很奇怪,这也许是最本能的回答。事后我想想这句话在我心里其实已经很久了,只是借这个机会释放出来而已。”李开复说自己来中国工作,从科技领域涉足教育,也许是父亲冥冥中的安排。“父亲忧国忧民之心终生不渝。病中曾作一梦,在水边拾获一方纸,上面跃然四字‘中华之恋,魂牵梦系的故土情长啊!”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我会帮他出版他未完成的书,父亲只是用深深的眼光看着我,没有反应。后来我理解到,父亲对我的希望并不是出版那本书,而是我作为他的儿子,能帮他做完没有做完的事。”当年,他的父亲一直有一个心愿未了:写一本书——中国人未来的希望。从此,李开复又有一份使命感,寻找中国人未来的希望。背负父命的他,相信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欢

李开复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成功来源于不经意间的努力
学生写话
将成功概率提升至99%
李开复:骂并信任着
特意和故意
“病变”的李开复
李开复:向死而生,补修爱的学分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