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009-09-01朱家雄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突出地表现在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上。许多教师尚不懂得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尚不熟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方法,尚不能把握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就被要求以“先进理念”为导向,改革甚至废弃以往的课程,创建和发展属于自己的课程和教育活动。许多教师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过程中“误打误撞”,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
“观光者”与“流浪者”
有人将处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分别比作“观光者”和“流浪者”。“观光者”和“流浪者”虽然都是居无定所的人,但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人。
“观光者”以自由选择的心态离家出行。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景点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吸引着他们在旅途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他们虽然辛苦,却自由而浪漫。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作为“观光者”的理论工作者总在恰当的时候介绍一种理论,推出一种模式,对自己倡导或反对的东西作出某些阐释,发表某些评论,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得心应手的。
“流浪者”则因各种缘由弃家出行。他们被一种惯性和惰性牵拉着,没有方向,在迷茫中漂泊,承受着旅途的冷漠。他们只能模仿“观光者”,“观光者”发现什么,他们便以什么为路标,虽然顺风,却无奈而疲惫。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作为“流浪者”的教师按照旧的做,不知道为什么行不通,按照新的做,却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被不断地告知该如何做,被不断地指责不该如何做,惯用的措施无效了,已有的做法过时了,熟悉的标准没用了,只好被推着上了路,却不知向哪里去。
而今,已有少量“流浪者”成了“观光者”,但是大部分“流浪者”依然只是“流浪者”,他们始终在“云里雾里”,依然不辨方向。他们整天埋头干活,而有些活是他们不会干或是不该干的。
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是专业工作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最易被误解的教育问题之一。幼儿园课程是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幼儿园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轴心展开,幼儿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幼儿园课程由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组成。一系列同质的或异质的教育活动以某种方式组成某种幼儿园课程。每种教育活动都具有自身的性质和价值取向,组成某一幼儿园课程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性质共同决定着该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
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只有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有专业人员参与,保证充足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和完善。这是因为幼儿园课程是将学前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而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又往往不可能只是某种或某几种纯理论的演绎。换言之,作为幼儿园课程主要理论基础的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各种流派,在理论上可以各执一词、相互对峙,但是在实践中应该相互妥协、相辅相成。因此,有资格成为幼儿园课程编制者的人,不仅要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各种理论,而且要懂得幼儿园教育实践,能有效地解决幼儿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既使幼儿园课程有处于高位的教育理念,又能使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之下,在与幼儿园的生态情境相契合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出整体的功能。即使是单个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者,也要把握所设计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及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并不是大部分教师力所能及的。
以类似“群众运动”的方式要求教师去从事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这一专业工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
并非所有学者都有话语权
其实,不仅大部分教师不容易把握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当多的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相关的背景和功力。
由于学了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学者往往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更好地处理问题。但是,学前教育领域涉及的理论门类十分繁多,即使是一个有造诣的学者,他也无法门门精通。换言之,一个有造诣的学者也只会在自己有限的研究范围内发表意见,而不会以“统吃全局”的方式研究学问,甚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否则就容易引发问题。
在学前教育领域,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许多场合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话语地位,不少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而不是课程专家编制和发展了幼儿园课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传统有关,也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与幼儿园课程专家的思维方式不同,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以实证主义假设为基础,采用的是与背景分离的方法,或者至多只是将“背景”作为一种解释性的变量引入,将儿童和学前教育机构与具体的经验、日常生活、文化的复杂性、情景的重要性等相分离。事实上,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人们难以用一些被简化了的普遍原则去判断其优劣。“我们根本不清楚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育活动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却总是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去寻找课程的来源。”“课程应该超越儿童发展,因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才是儿童应该知道的和教师应该教的。教师不仅要跟随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还要选择那些应该培养的兴趣,并使儿童产生兴趣。”“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被用来分析课程,也许会有助于使教学活动次序化,使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有意义的理解。”(斯波代克,2007)由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为主编制和发展的幼儿园课程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般而言,学者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较为深刻,但是这并不说明他们的见解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定行得通。这不仅是因为理论与实践之间历来存在“沟壑”,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的“沟壑”,而且常常是因为学者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知之甚少。当然,各种不同视野和立场的学者对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发表自己的见解,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会有益于人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认识。
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方面,并非所有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的学者都有话语权,甚至并非所有从事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有话语权。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工作,学者要获得这方面的话语权,必须深入学习课程理论,老老实实地到实践中去尝试,去交流,去感悟,去反思,去修正,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
设计方面存在的误区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观光者”和“流浪者”以不同的心态和行动,在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设计中共同走过了诸多误区。
不少人在编制幼儿园课程和设计教育活动时将源于西方的某种或某些“先进理念”作为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支撑。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非不可为,只是由于他们大多并不那么理解这些理论,也不太清楚这些理论与我国的政治、文化之间存在多大的切合度。结果是,这种单向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要么完全走样,要么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
儿童的发展水平成了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目标。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将儿童发展与教学等同起来,导致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失却了政治、文化的优先性,导致将儿童发展看成是教育结果的逻辑混乱,也导致对教师有效教学的否定或贬低。
幼儿园自由游戏和活动区角受到了极大关注。人们这样想和这样做并非不可行,只是他们大多没有摆脱“教师发起活动”的想法和做法。由是,在幼儿园内,儿童游戏演变成了“游戏儿童”,区角活动也成了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活动。
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都应有三维目标。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非没有道理,但三维目标的设定是就整个课程而言的,并非每个单一的教育活动都必须有三维目标。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哪怕是高结构的活动都被要求设置三维目标,结果那些与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目标形同虚设,成了无法操作的摆设,根本起不到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反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方向。
……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观光者”和“流浪者”在走过了诸多误区以后,心态是不同的,“观光者”虽然已有倦意,却依然兴致勃勃,而“流浪者”则已身心疲惫,希望找到归宿。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从一位国际著名学前教育专家的反思说起〔J〕.幼儿教育,2007,353(1).
〔2〕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