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心出现中国式通胀

2009-09-01

环球时报 2009-09-01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政府

孙立坚

当欧美国家还在为通货紧缩、消费低迷而苦恼时,中国已被蒙上了通货膨胀的阴影。据农业部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猪肉价格已经连续10个星期回升,累计涨幅达23.1%,鸡蛋价格也连续5个星期上涨,累计涨幅6.2%。肉蛋价格一直是决定CPI走势的重要力量,该价格的再次走高无疑引起市场对通胀的担忧。然而,在笔者看来,肉蛋价格的上涨若是能够及时加以调控是可以回落的,真正可能成为下一轮通货膨胀的导火索可能并非肉蛋价格的上涨,而是人们当前对通胀形势的悲观判断而引起的市场恐慌,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后的传导作用。

人们会把猪肉价格上涨等同于通胀来临前的信号,这也是有根据的。2007年中国通胀水平高的一个较大贡献因素是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推动了中国价格“同”涨的格局。不过,由于不同于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时,肉蛋价格的上涨源自国际农产品价格、原油价格的定价机制都掌握在国际金融投机资本控制的期货市场手中,本次猪肉价格和农产品价格蔓延的渠道不太可能和上一次一样。这一次是我们自身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肉蛋价格的上涨更像是一种“供求”失衡的表现,再加上季度和天然条件的客观因素使得这两类食品价格的上涨非常明显。它是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和“时间”的积累来加以解决的。

不过,农产品价格通过有效的管理遏制住了它的上涨,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够远离通胀?笔者认为,只要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改变,对工业生产资源的刚性需求一定会让我们缺乏定价权的弱势暴露在到目前为止还是由金融资本掌控的国际生产要素市场上,让我们再次品尝“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降价”的尴尬局面。所以,中国通胀再来的可能性首先还是在于“成本输入型”的通胀渠道上,而不可能在目前产能过剩、后顾之忧较多、贫富分化严重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格局下出现消费品价格暴涨的格局。

另外,当人们形成了某种通胀预期后,企业家自然就会相应提高产品的价格以“转嫁”个人和公司经营所带来的高成本,消费群体也会根据价格上涨的势头,更加确信通胀的形成,提前抢购那些“认为还要继续上涨”的生活必需品或以省吃俭用的方式来无奈地“抗衡”可能出现的通胀对自己开支上的负担。

当然富人们更是加大力度去投资“黄金”和“房地产”这类“保值商品”。可想而知,在社会这种根据自己的通胀预期所产生的“抵抗”通胀风险的行动中,一定会“迎来”消费品越来越贵的真正意义上的通胀状态。

更要小心的是,一小部分拼命兜售“通胀”故事的人,实际上是想利用大众“非理性的行为”来牟取自己“算计好”的个人暴利。对此,政府要在各个市场加强对“哄抬价格”行为的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打击。

第三个使中国陷入通胀状态的可能性是政府主导的拉动经济的行为过猛。这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的迅速恶化,同时政府因为远离市场,政策带有滞后性,难以及时作出调整。

所以,中国要远离通胀,就必须要改变当前过度投资的问题、必须及时向公众披露价格形成的黑箱子,必须敢于打破市场垄断,尤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应该尽快把经济运行的方向盘交给能够创造市场活力的企业家和消费大众。政府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通过“行政”管理价格的方式来避免通胀问题对今天贫富差距较大的中国社会的负面冲击,并不能替代通过供求关系来调整价格的市场规律。

相反,政府应该通过打破垄断,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的方式来促进价格形成的合理机制,只有这样做,才会带来有利于消费者福利的“公平”的价格水平,也会产生有利于消费者财富健康成长和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新格局。

总之,对于当前农产品价格的迅速反弹,尽管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去夸大“通胀预期”,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一旦通胀形成后(比如世界原油价格大涨,北方不可抗拒的“干旱”让我们不得不接受通胀的事实),它对中国这样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为此,对中国社会所可能形成的“特有的”通胀机制,我们“事前”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拿出一套“事后”有效的应对措施。▲(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猜你喜欢

农产品价格政府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价格
价格
价格
农产品争奇斗艳
价格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