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新“潜伏”时代
2009-09-01本编辑部组稿
本编辑部组稿
小编之语
前一段时间,很流行一部孙红雷主演的电视据——《潜伏》,剧中的主人公于则成以其聪明、谨慎、机智和勇敢成功地在敌人内部潜伏了下来。现实中,与这部电视剧同样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样精彩、离奇的是另一起“潜伏”事件——王彩霞案。“潜伏”的主人公王佳俊冒他人之名成功的在高校“潜伏”多年,并完成了学业。
案中的“潜伏”人物——王佳俊,演技可与孙红雷媲美,多年来她周围的人浑然不觉。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借来百鸟羽毛的乌鸦总有一天会被剥去华丽的外衣,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你吞了下去,总有一天你还是要吐出来还给人家的。
几经周折,终于,冒名顶替者王佳俊被揪到了阳光之下,被害人王彩霞也浮出水面。至此,真相大白于天下。
这一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可复杂的是案件多带来的影响和思索……
深度思索
罗彩霞案:
个案正义背后的反思
傅达林
在舆论持续关注下,轰动全国的湖南“罗彩霞案”层层迷雾已渐次拨开。连日来,湖南省、市联合调查组就王佳俊与罗彩霞2004年的高考档案、录取过程及户口迁移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11日发布了初步结果:王峥嵘涉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行为。罗彩霞、王佳俊在邵东一中就读时的班主任张文迪,因涉嫌此案被邵东县纪委“双规”。(新华网5月13日)
短短不到一周时间,这桩隐藏了5年之久的“丑闻”水落石出,不得不感叹现代媒体 舆论监督的强大功效。不难预料,在上有公安部和省领导的关注批示、下有舆论穷追不舍的推动情境中,该案必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这是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教育系统违纪违规单位和人员将严肃处理。
在舆论监督又一次“凯旋”的背后,仍必须反思:如果东窗事发后王佳俊家人的表现不那么“盛气凌人”,如果罗彩霞当初没有想到寻求媒体的帮助,这一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还是否会是这样?缺乏舆论支援的个体权利,能否在公权体系内得到顺畅的伸张?几天来各大媒体的相关评论,无论矛头是指向权力者的狂妄与嚣张,还是权利孱弱下法律救济的缺失,都透露出民众对基层权力生态的忧虑。
个案中正义的矫正是相对容易的,但个案折射出来的行业“潜规则”或体制性弊病则往往难以根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个体化的正义矫正不仅未能触动长久的积弊,反而增加了积弊的隐蔽性与曝光整治的难度,有些见不得人的“操作”则在个案的警示下“改头换面”另谋出路。就拿此次冒名顶替事件来说,其所涉及的单位与部门之多,足以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已形成一种系统化的作假机制。
权力与权力的利益化结盟,不仅屏蔽了个体学生的权利,也呈现出一种权力通吃、 有恃无恐的现实格局。在这样的权力生态链中,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相互交织,权利的牺牲往往变得轻而易举。不敢想象,如果那位前公安局政委设计得再精致完美一些,或者干脆断掉罗彩霞上大学之路,又或者不是碰到查实身份证资料这样的偶然机会,或许罗彩霞也就只能永远接受这份权力配置下的生活了。
在更广的层面上,“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其所揭示的“ 暗箱操作”充分暴露出权力作假的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
只要任何一项公权在被“关进笼子里”之前,都有可能制造出类似的“狸猫换太子 ”。而站在公民权利的角度远观,无论是司法救济道路上的坎坷,还是舆论监督道路上的幸运,都意味着脆弱的个体权利离不开公民权利的自觉联合。只有弱小的个体权利结合在一起,才能抵制强悍公权的侵扰,才能保障每一份权利的享有。
纵深联系
冒名顶替:
何以能如此横行?
“冒名顶替”毒害之深,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此事揭示的“暗箱”现象表明,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不但会制造社会不公,更会导致心灵上深深的创伤。
王佳俊冒名罗彩霞读大学一案已纷扰多日。公安部长已对此案作出批示,教育部也表示将依法依纪追究违规违纪单位和人员责任。目前只待联合调查组调查取证,公布真相。虽然真相仍在调查之中,但“冒名顶替”事件带给我们的震动和反思,从未停止。
从此前的报道中可以得知,王佳俊从幼儿园开始便学习舞蹈、绘画,喜欢唱歌。从她在 大学期间选修插花艺术、民族音乐、基础摄影等课程中也可看出,她的兴趣在文艺领域。与此相反,她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也就是说,她是一个严重“偏科”的学 生。如果有一种渠道,可以不用通过高考、不扭曲她的爱好和特长,就能顺利升学,她的父母就应该不会冒着风险处心积虑地为其篡改档案、假冒别人之名。
谚语有云:“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摆在学生面前的“康庄大道”却仍是高考那座 “独木桥”,所谓“一考定终身”,学业晋级、阶层流动,几乎全赖于此。高考之于学生命运的那种唯一性,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上升渠道单一化,让很多家庭使出浑身解数,以图挤过“独木桥”,这其中,就包括那些践踏公平的暗箱“操作”和幕后“筹划”。尽管它只是个案,但它对社会的伤害决不可低估。
如果说社会上升渠道的单一化,是“冒名顶替”存在的社会背景,那么,让“冒名顶替”公然践踏公平、亵渎正义的,无疑是被滥用的权力。
媒体报道显示,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时任邵东县牛马司镇党委书记,后调任邵东县公安局政委,其叔叔是邵东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而帮其打破规定“代领”录取通知书的是大学的学院院长。尽管真相尚待明确,跟此案有关的权力人物们谁涉案、涉案深浅尚难定论,但这个家庭的权力背景无疑是其“冒名顶替”成功的关键,其掌握的权力资源和权力关系才是“冒名顶替”的罪魁祸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王峥嵘在2008年就因经济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执行。看来,权力的色彩“灰暗”了不止一次。
可被冒名者罗彩霞一家呢?她的父亲是开修理店的,母亲是摆蔬菜摊的。显然,这 个家庭不具备王家那样“显赫 ”的权力背景和人脉关系。罗彩霞自己就认为,王家之所以选择冒她的名,可能就是觉得她家“没有什么‘能量”。而王家则可以借权力之便“偷天换日”,在权力狂欢之中,通往“康庄大道”。
权力滥用者到处伸手,权力边缘者则蒙冤受欺。这种“权力通吃”的现象无疑值得 担忧。本就单一化的上升渠道一旦被权力染指而异化成“私家”领域,贫寒之家子弟的上升途径就更加逼仄,阶层固化的危险也就越发严重。如此一来,倒真的成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了。
平心而论,在某种意义上,罗彩霞和王佳俊都是受害者。可“冒名顶替”毒害之深,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此事揭示的“暗箱”现象表明,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不但会制造社会不公,更会导致心灵上深深的创伤。
真相的明晰尚待时日,而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却时不我待了。
还有多少王佳俊在“潜伏”?
三 言
自《中国青年报》最先报道了罗彩霞事件以来,引发了各方的声讨、谴责以及反思。随着湖南省和邵阳市调查组的全面调查,王佳俊顶替罗彩霞上学并就业的事件,大白于天下。
坦率地讲,媒体刚刚披露湖南隆回县公安局原政委王峥嵘的女儿王佳俊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一事时,笔者并没有感觉很惊讶,“权力通吃”、“赢者通吃”的表演在当 下一些地方并没有谢幕,“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渲染的不过是阳光下的潜规则罢了。所以,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学事件不是孤本绝唱。
比如,2000年《中国青年报》就披露了黑龙江省肇东市刘丽丽1995年冒用同学孙佰艳的名字和中考分数,“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并以孙佰艳的名字毕业、参 加工作的事件;比如,2007年《民主与法制时报》披露江西省广丰吴小燕冒用同学邱冬芳之名上学并顺利毕业、工作事件;再比如,2008年重庆科技学院查 出两名顶替者等。这些现象表明,试图以冒名顶替的途径而步入大学的事情在之前,确有发生。
每一件冒名事件中都必然有既得利益的一方,哪怕他(她)们长期生活在惶恐和惴惴不安之中,哪怕他(她)们时刻受着道德良知的煎熬。而那些受蒙骗的学子和家庭 所失去的,轻的是一次升学的机会,重的则可能是一个人及一个家庭命运的彻底改变。二战时期一位父亲在儿子墓碑上刻下一段话:“对于国家而言,你只是普通一 兵;对于我而言,你是我的全部。”而高招制度的公平所受到的挑战与伤害,则更是人们所担心的。
我们必须追问:校园内外还有多少王佳俊在“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