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纽约,我的纽约

2009-08-31

美文 2009年14期
关键词:时代广场移民局美金

何 地

Day 3新手初试找零工

美国的秋季学期一般是八月底开学,有的学校也可能是九月初,而我是六月中旬到的纽约,这也就给我留下了两个月的时间先熟悉一下环境。熟悉一个城市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观光一下游览点、名胜古迹。到各种商店购购物,或者去去博物馆等等。对我来说。这些事情今后有的是机会去做,目前第一重要的是:抓经济。

对于那些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同学来说,刚到美国的留学生活可能充满了浪漫,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自费生,首先面临的是学费、生活费的问题。留学之前,从学校提供的信息上知道,每个学期的学费是2700美金,书本费大概200美金;表哥告诉我每月生活费大概包括住房300美金,吃饭200美金,交通100美金,其它50美金。也就是说,虽然我从国内带了大概3000美金,但在交完第一学期学费后连一个月都支持不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赚钱。因为是留学生,理论上是不能工作的,那么赚钱的方法也基本只有一种:打黑工。

所谓打黑工就是非法打工,后来很多人问过我,难道不能合法打工吗?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有点复杂,而且我也没仔细读过这方面的法律条文,但以我的理解,简单地说,作为一个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美国法律规定你每周最多只能打20个小时的工。而且是在校内。听起来也不错,但实际情况不然。首先,校内的工作机会很少,基本排不上;再就是校内的工作都是什么咖啡厅收银员、图书整理员等等。没什么技术含量,每小时工资也非常低,那个时候的报酬好像是每小时四块半,而且还要上税。要想多挣钱,就只能打黑工了。只要你的体力受得了,每周打多长时间都行,前提是不被移民局抓到。一旦被抓到,惩罚是极为严厉的。

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打黑工的种类也只有那么几种,虽然技术含量也不高,但起码好找工作,时间没有限制,每小时工资也高一些。最普通的就是打餐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刷盘子。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打餐馆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多工种,而且多数情况下不是刷盘子。除了餐馆,还可以打洗衣店,衣厂。或者到一些商店打杂。只要肯吃苦,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找到这样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而且维持基本生活不成问题。

第一次尝试找工是从曼哈顿开始的,历时四个小时。出发前,我特意换了一身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衣服,谁知道却得来表哥的一顿挖苦:“你穿那么整齐谁敢用你啊,又不是让你当老板!”以后的经历逐渐使我明白,美国的穿衣习惯完全和我们的习惯是两码事,主要是以干净、舒适为主,即使是面试的时候。也要合乎你所申请的工作岗位,不能什么都来西服。听我在硅谷当程序员的老哥讲过一个笑话,说他们那里的面试,一看你穿什么就知道你是在硅谷干过还是刚从外州来。外州来的一般是西服革履,而在本地待过一段时间的人一般都入乡随俗,大裤衩子加T恤凉鞋就敢走进来面试了。

言归正传,回过头来说找工作。纽约城大概有成千上万家中餐馆,分布于各区各条街道。大的能容纳几百人,开大型宴会;小的就十几平米的一个外卖店。听谓外卖店,就是专门做好快餐然后派人送给客人的小餐馆,这种小外卖店一般都在写字楼附近。专门做写字楼的午餐生意。表哥的住处和曼哈顿一河之隔,听以我们首先从曼哈顿找起。找工的过程很简单。顺着马路,碰到一家问一家,问人家要不要用人。第一天的战果很惨,问了大概二、三十家,没一家愿意要我。总结一下,多数餐馆都是问两个问题:第一。你来多长时间了?第二,会不会说粤语/福建话/上海话?本人对南方各种方言一窍不通,刚到美国不超过72小时,自然成了理所当然拒绝的对象。

Day 4我的学校,Queens College

第一次在街上找工作以彻底的失败而收场。我们大概走了几十条街道,问了几十个中餐馆,都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惨遭拒绝。现在想想,人家可能从第一眼看见我就不想用我,因为刚到美国,满眼都是好奇,一看就不是能吃苦的样子。后来,当我变成一个纽约客以后,也从很多后来者眼中和脸上看到当初的我,那是一种非常难形容的表情和气质,暂且把它叫非常“外来”吧。

既然是来念书的,当然要去学校看看了。次日一早,我们从新泽西出发,前往学校。我的学校全称是Queens Co~ege ofCity Univenity ofNew York,译成中文的话,叫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坐落于纽约的皇后区(Queens)。纽约城市大学简称CUNY,由十几个学院组成,不像其它的大学有一个或几个集中的校园。CUNY的十几个学院遍布纽约的各个区,而oueens CoHege是这些学院中校园最大的。后来才知道,CUNY中有几个学院根本没有校园,例如HunterCoUege,出了教学楼就是纽约的大街了(好像也蛮拽的哦)。

从新泽西到皇后区有几条路可以走,为了让我开开眼,表哥特意选了穿过曼哈顿的一条路,一路经过第六大道、第五大道、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等地。

时代广场是由百老汇街与第七大道切割出来的三角形畸零地,这是纽约剧院最密集的区域。1920年开始时代广场五光十色的年代,现在从44街至51街约有三十间主要的剧院。时代广场因为美国举足轻重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而命名。之前,这里称为长亩广场(Longacre Square),是马商、铁匠、马厩的集散地,当然不乏鸡鸣狗盗之辈横行,20世纪初,在歌舞剧盛行的带动下,百老汇一时冠盖云集。

出国前就听说过时代广场,主要是知道每年新年有很多人聚集于此,等着那个巨大的灯球落下来,一起喊“十、九、八、……三、二、一”,当灯球落到底的时候,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这个场景从电视里面看很激动人心,后来也曾动过亲临现场的念头,但当知道要在下午就到那里,在凛冽的寒风中等十个小时左右(否则根本挤不进去),而且基本找不到上厕所的地方,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以后又多次在电视里面看到时代广场迎新年的场面,心里只是充满了对那些在现场的家伙们的敬佩。

我第一次经过时代广场是在白天,说实话。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宏伟气派,面积也比天安门广场小。但那车水马龙和喧嚣却依然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后每次在电影里或电视里看到时代广场,心中都会涌出一种莫明其妙的激动,总会寻找我吃过快餐的那家麦当劳和我驻足过的地方。

曼哈顿是一个基本南北方向的狭长的岛,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短。东侧与皇后区一水相隔(这一水叫东河,East RAver),西边和新泽西隔哈德逊河相望,东南方向是斯塔腾岛,而那个由法国人送给纽约的巨大雕像——自由女神像。则位于曼哈顿的西南。

曼哈顿的马路可以用横平竖直来形容,南北方向长的街道叫大道(Avenue),从东侧的第一大道一直到西边的第十二大道,其中最著名的有第五、第六大道;

东西方向短的马路叫街(street),从南边的第一街——直往北排,记得我骑车到过二百九十多街,最大数是多少就没有考证过了,这些街道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那个四十二街了。其实,第一街并不是紧靠着岛的最南端,在第一街和曼哈顿最南头之间,还有一些街道,这部分街道不是用数字来标明的。而且走向不完全是正东正西。那两座被拉登“同志”一头撞塌的大楼

世贸中心,就在这部分街道里面鹤立鸡群。

穿过曼哈顿往东就来到了皇后区(Queens),我的Queens College位于一个叫Flushing的地方,中文叫法拉盛,是纽约几个著名的华人聚居地之一。QueensConege是1937年建的,我知道这点是因为1997年是她的建校六十周年,学校搞了很多活动,校园里面挂了很多彩旗。

Day 5移民局,社会安全局

对于美国政府。世界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评论。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人来说(包括外国人),美国政府的各个底层职能部门给你的基本感觉就是:这是一个给你提供帮助的地方。作为一个留学生,我在美国接触过不同的政府部门,例如警察局、交通局、市政府、以及社会安全局等等。每个地方的办事人员都很有礼貌,非常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地尽其所能解决问题。但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移民局。

美国的移民局是一个让外国人爱恨交加的地方。说它可爱是因为外国人出入境、转身份、办绿卡都离不开这里。办理正常手续的时候,接到移民局的来信很可能说明你的案子有进展了。说它可恨是因为这个衙门太牛了,简直就是大爷,拿谁都不当人,看你稍微不顺眼就给脸子看。给你找点错就能耽误你一辈子,你不服或者发火还都没用。

因为我入境的时候没把学校发的I 20带在身上,所以拿到的是暂时的1-94卡,必须在入境后两周内换到长期的,否则连学都上不成。这个事情实在耽误不得,所以落地后刚安顿下来接着就是跑这件事。

纽约的移民局在曼哈顿,具体地址忘了,记得是在下城。那天起了个大早,带齐证件坐地铁来到移民局。本来以为自己六点多钟来(移民局八点开始办公),应该是排在前面了,谁知道到了地方一看,一条队伍已经在移民局前面的广场上绕了几个圈,队尾已经排到了旁边的街道里面。就这样一路排下来,直到十一点才到门口,又经过了极为严格的安全检查才进到楼里面,在楼里又等了半个小时左右才排到窗口前。工作人员一看我的情况,说这个窗口不办这个事,要上楼上的一个办公室。七拐八拐到了楼上还不错,不用排队。看了看我的1-94,问明了情况,加盖一个章就完事。当时这个气呀,排了五个小时就为这个章,后来遇到的听到的多了。才觉得那天运气还不错,起码章是盖上了。要是运气不好,找个理由不给盖就麻烦大了。

换了1-94以后,下一件事就是申请社会安全号。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只不过作用更大。社会安全号是一人一号,这个号码在美国跟着你走一辈子。有了这个号码,才能开银行账户、申请信用卡、申请驾照。通过这个号码,一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查到,例如贷款信息、工作历史、上学历史、犯罪记录等等。和国内不同的是,美国人视社会安全号为高度隐私,社会安全卡一般都收在保险的地方,号码也不告诉别人。

因为开始是住在新泽西的表哥家,所以就近在新泽西的一个社会安全号办公室申请的。印象里是一所大的平房,没人排队。进去以后说明了来意,递交相应的证件,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地帮我复印,过了几周,社会安全卡(其实就是一张小纸片,印着社会安全号)就寄过来了。后来陪朋友去过纽约办社会安全号的地方,人山人海,一等就是半天。现在好像情况又有了大的变化,很多在美国念书的朋友说,留学生好像不能申请社会安全号。如果是真的的话,无形中会给生活的很多方面带来麻烦,最好能赶早到学校的外国学生办公室把这件事儿先问清楚了。

Day6第一次购物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接触到Big Shopping这个词。从字面就很好理解意思——大大的买。不知是平时没有时间购物还是喜欢一次买很多东西,美国人好像对Big Shopping情有独钟。有时候看着美国人的一个家庭购物简直有种恐怖的感觉,一家人推几辆大个儿的购物车(shopping Cart)在超市里面转,吃的用的一律大包装的,一次买够一周甚至二周的日常用品。我认为,这种购物方式会从某种程度上刺激SUV(多功能越野车)和Mini Van(7人坐的面包车)一类中大型车的销售,因为我后来的小车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那么多东西的。

我在美国的第一次购物是在新泽西的一家普通大型超市,名字早就忘记了,只记得灯火通明,门口一个超大的停车场(ParkingLot),当然是免费的。

进了Super Market,第一感觉就是转向了。美国人的面子工程极好,商品有包装的搞得花花绿绿,没包装的水果个个干干净净,鲜艳欲滴。蔬菜柜台上面有喷水雾的喷头,定时喷水,让每一个菜叶都水灵灵的。让人一看见就喜欢,挑逗着让你花钱。最开眼的还是蔬菜水果的柜台,没想到蔬菜水果能被种得这么大。柿子椒比我的拳头还要大两圈。而且有红的、绿的、黄的多种颜色;芹菜比我的两根手指合起来还粗;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不知道名字,也从未见过的。这些蔬菜中绝大部分都是生吃的,口感、味道极佳,营养也好,吃得美国的兄弟姐妹们个个都精精神神、人高马大的。说到生吃蔬菜,就免不了提到酱料。美国蔬菜蘸着吃的酱料林林总总能有几十种,什么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涩的,大概我能想出来的口味他们都有,最受欢迎的应该是千岛酱(Thousand Island),甜酸口味,,我的最爱(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想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是否和我们的千岛湖有什么联系)。

既然是购物,就涉及到价格。美国的价格很少有整数结尾的,通常都是有整有零,以九毛九结尾。比如,橙子不写2元一斤,偏来个1.99元,和国内超市一样,利用顾客觉得1.99元比2元便宜的消费心理。看来这商家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个样,拼了命地要掌握和控制顾客的心理,好利用了替他们赚钱。不知其他人是否认同,反正对我没什么作用,每次都当整数计算,九块九毛九就是十块,不能让商家当傻子蒙了。刚开始我还有个毛病,什么都换算成人民币,然后和国内的价格比,这一比就承受不了了,任何东西乘以八都让我觉得是天价,都让我有种宁可不用也不能买的感觉(后来回国时候又犯了这个毛病,看见什么价格都换算成美金,然后比回去,结果是吃早点的时候每次都觉得人家好像白给我一样)。

第一次购物我的唯一收获就是一张地图和一把零钱。那张地图是我直到现在见过的质量最好,信息最全、最正确的地图,里面标明了皇后区(Queens)每一条大街小巷的名称。在那以后的四年中,凭借这张地图,在皇后区跑来跑去从来没有迷过路。我想其实这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是地图准确,街道名称和门牌号标的清楚,再一个就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门牌号,而且通常标在房子的正门或者最显眼的地方。

买地图找回来的零钱也让我把玩了一阵。美元里面,纸币常见的有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几种,二元的也有,但很少见(碰巧我收集到了一张,至今珍藏);硬币常见的有一分、五分、十分、二十五分几种,其中二十五分的叫Quarter,是最常用的,一般用来打电话、存车等等,硬币中还有五十分和一块的,也非常少见。好像从2000年开始,美国开始发行一套新的Quarter,一共50枚一套,每一枚上面写着一个州的名字和那个州最著名的特产,比如佐治亚仆I的那枚上面就写着Georgia,图案是桃子,因为Georgia是Peach state,我目前搞到的有三十多枚,其他的还在收集中。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时代广场移民局美金
练起来
白纸变美金
美国 时代广场 特殊时期logo也要特殊对待
多多妈的一片心
美国移民局即将恢复2019财年H-1B申请加急服务
2018年乘邮轮,这些费用涨了!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斯诺登希望俄延长庇护
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