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2009-08-31吕栋山钱文华黄东奎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目标

吕栋山 钱文华 黄东奎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三年多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由于传统的影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教学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全盘否定传统,“为新而新”,课堂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这些现象必然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出现,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只有抓住学习的主体,突出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才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一年来南京市“个人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研究的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祈盼同仁指教。

一、把握、理解“两标”,明确教学方向

目标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这里的“两标”是指历史《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师只有正确把握“两标”,才有可能实现课改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理解课程标准呢?

第一,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这里的宏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高中历史全部必修和选修模块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即课程目标。中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一学习模块后所能达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段文字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微观目标,是指具体的内容标准,即模块的学习要点。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是一个系统,它共同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正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层次要求。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没有表述。鉴于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一贯性,教师可借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将“内容标准”中的学习要点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正确理解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考试目标,是基于课程目标的一种测量标准。考试目标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如学业水平考试目标和选拔性考试目标。前者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后者应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

综上分析可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1)教学过程要作整体设计,从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到微观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2)在讲授学习内容时,要按照课程标准,梳理具体的层次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并在授课前向学生展示,让目标在师生心中。(3)在教学中,应围绕课程目标,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决定是否拓展教学内容。

二、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决赛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内容标准》梳理出教学内容中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和教学重点,通过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图片资料、影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出问题,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投入新内容的学习,使教与学同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和学习状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既可以用于新课题的导人,也可以用于知识间的过渡、历史事物的论证和探讨等。如:在讲授(必修Ⅱ)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我先讲述:“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个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再投影出一组图片——《喜看南京变化》(幻灯片)。“南京新火车站——南京高速行驶的列车”、“南京长江二、三桥——气势宏伟壮观,如同彩虹卧波”、“乡村新曲——过去的奢望,今朝的现实”。然后,我随即提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评价:“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这样的情境创设仿佛将老师和学生变成了导游和游客,通过富有情感的导人语、南京建设新成就的展示等身边的资源及浅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既符合学生由近及远认识外界事物的学习规律,也能快速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活跃其思维,从而使学生以高昂的精神状态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三、优化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

实践证明,缺乏有效指导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有将教师合理有效的指导或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才可能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成果。

从师生互动层面看,首先,坚持高效讲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教师高效讲授,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讲授的内容要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讲,侧重重点、难点和疑点;“新”是指教师适当补充新内容(或材料),有选择地介绍新观点、新的研究成果或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深”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讲授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并非无限拔高),对学生设置学习“障碍”,有利于驱动他们的“内部诱因”。而对学生的自学,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才更有效。

其次,教师引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讨论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课而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这些疑问必须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更要切中教材重点难点,能唤起学生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同时疑问要确保

有梯度,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使学生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了疑难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联想已有知识,各个击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再次,教师引导与学生个性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理解程度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设计,让他们对知识都有所体验,从而获得珍贵的新知识,彰显各自的个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明治维新时期“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也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的危机,有利于深化改革;还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也推动了日本对外侵略,奴役和掠夺其他民族。学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富国强兵思想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是各自个性彰显的体现,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探寻后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方法指导,自然会得出初步的共识,即日本的富国强兵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引导与彰显学生个性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价值,而且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博采众长”,掌握学习历史、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生生互动层面看,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间合作的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的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但目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可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绩效,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历史事物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一个历史事件中往往蕴含着诸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里,仅靠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解决,借助学生间的合作来提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位教师在教授《走向世界的日本》一课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俄日改革的差异及其原因。他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学生去研究两国改革的政治差异;一组学生去研究改革的经济差异;一组学生重点研究改革差异的原因。通过分组重点学习与合作探究、讨论,三组分别选派代表宣读合作研究的成果,当学生宣读的成果中有错误或不足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完善,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个题目的探究。可见,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名组织者,更是一名指挥者和调控者,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和引导者,并且根据学生的实践把个人和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成集体的智慧。

总之,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时机,突出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活动方法等,因为掌握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四、挖掘资源。合理渗透。升华情感

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的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而体验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本质就是公民素质中的人格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和载体,依托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合理解读史实,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有效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壮观的历史画面,体会历史智慧,认同历史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生成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矫正。课后练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③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④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

当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除了检测学生的成绩以外,还要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加以记载,存入学生档案袋中,体现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发挥积极性与参与性,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总之,高效课堂建设的途径很多,教师明确目标、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主演”为“导演”,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前提;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关系,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建设高效课堂、推动课改深入的保证。愿我们所有教师牢记肖川老师的话:教师要“围绕学生转,教学方式围绕学习方式转”,身体力行,善学习、勤思考、勇实践,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高效课堂建设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目标
走向学科育人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