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厦门市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2009-08-31陈鹏飞
陈鹏飞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根据有关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还剩下1.06亿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返乡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现结合实际工作,浅探厦门市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近年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做法:
1.落实和完善责任机制,加强政策鼓励。自2003年起,厦门市把“农培转移”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管理机制。并于2006年9月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鼓励上,劳动保障部门积极与市委农办、市财政局等部门联系,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既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优先培训、招用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又鼓励涉外劳务机构优先组织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国际劳务市场,并根据情况予以财政补贴。2006年起又对农村大龄劳动力实现就业给予一定补贴。从完善责任机制和政策鼓励双管齐下,有效地促进厦门市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进行。
2.充分发挥基层力量。依托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农村就业协管员的力量,充分发挥其调查摸底、宣传政策、便民服务的作用,使村民不出村就能得到及时、便捷、免费的就业服务。积极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认定工作,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目前厦门市有290名(含农场)农村就业协管员负责协助就业服务工作。
3.举行专场招聘会。自2003年起市、区两级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了近180场专场招聘会,有6000多家企业参加,共提供了33万个工作岗位。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要,很多专场招聘会在镇政府所在地甚至到行政村举行,做到送岗位到基层,方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找工作。
4.加强联系寻岗位,转变企业用工观念。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深入企业搜集用工岗位信息,争取企业的支持与配合,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企业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强化人性化管理,改善用工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为员工缴交社保费。
5.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开拓劳务输出市场。继续发挥各区就业训练中心的培训优势以及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成果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并自己组织培训,并协助他们办理培训认定手续,确保企业能够更好的享受培训补助政策,提高企业用好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转移模式,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6.形成区域性特色,促进转移工作。经过近六年来的工作实践,各区都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形成特色,如思明区、海沧区对用人单位采取为所招用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以最低缴费标准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与外来员工标准的差额部分给予补贴;集美区的新村与飞鹏运动器材公司,翔安马巷村与洪氏企业进行村企挂钩、派村干部到企业参与管理所在地的农村劳动力;湖里区实行对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奖励措施等等。
7.完善就业管理信息网络促转移。厦门市就业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集劳动力市场管理、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劳动合同管理等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覆盖市、区、街道(镇)、社区的四级网络系统,已覆盖至6个区37个街道(镇)200个社区,现接入网点数250多个,并正在向各行政村延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厦门市岛外各区的工作重点。目前网络系统实现了培训结业证书打印、网上开班审批、培训学员管理、补贴费计算等功能。同时也避免了同一人员多次参加培训享受优惠的现象,准确掌握全市参加农培的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为农培补贴的发放提供了更方便和更真实的数据。
8.提供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村大龄劳动力实现就业。为帮助农村大龄劳动力(女40周岁、男45周岁以上)实现转移就业,厦门市采取提供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的措施,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开展,由各个行政村负责提供卫生协管员、治安协管员、市场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集中安置农村大龄劳动力。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一行政村安排公益性岗位四名(具体岗位根据各行政村实际情况设置),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每增加500人增设1个公益性岗位。对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每月发放工资补贴400元。
9.鼓励企业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对企业招用本市农村大龄劳动力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以及缴纳社会保险的,按照外来员工参保标准,对企业缴交社会保险应支出部分进行补贴。
10.积极开展厦门市环东海域渔民整治转移就业工作。随着厦门市环东海域整治力度的加大,2006年7月起厦门市加快渔民上岸就业服务工作,仅2006年至今共举办了100多场专场招聘会,有1500多家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万多个,17000多名渔民与企业达成求职意向。除此之外,对渔民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也成为重中之中,市劳动保障局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环东海域退养渔民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对退养渔民参加转移培训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保障。市劳动保障局还结合渔民特色,大力推进退养渔民创业推介工程,多渠道促进渔民就业的途径。
今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稳定,工作流动性大;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积极性不强,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维权意识不够;农村劳动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存在问题,厦门市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几点建议:
1.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是县城和镇的吸纳能力不强。提高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首先是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吸纳能力;其次是要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使乡镇企业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环境。
2.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通过实现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政策包括:一、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治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工作。二、要建立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调节数量供给,带动质量提高。三、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以市级公共职业介绍中心为主体,以县级公共职业介绍所为依托,形成县、乡、村三级公共劳动力服务网络。四、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真正成为沟通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桥梁。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法规、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督促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支付劳动报酬,遵守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为员工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六、建立促进就业的小额贷款制度。七、综合运用税收和保障政策促进就业。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失业”能力。首先,要把基础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中的教育经费的比例;其次,要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再次,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充分利用劳动、就业、教育部门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切实提高被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为城市企业培育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进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4.发挥区域的特色与优势,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倡导以增大就业弹性、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体育、休闲、旅游等服务类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农民就业的双目标。
(作者单位:厦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